给过去以未来
作者: 李家全“我们从哪里来?将向哪里去?”我想,中华文明绵亘数千年的文脉会给我们最好的答案。近来,博物馆成了热门之地,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历史,在沉睡千年的文物身旁俯身聆听穿越光阴的喃喃诉说。
博物馆以亲近大众的方式和面向未来的姿态,让更多中华儿女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根脉。作家余秋雨曾说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中华文明的根脉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在那些穿越千年的文物的注视下寻到了自己的前世今生,文明的根脉犹如绵亘的山脊,贯通古今。
当我们为长信宫灯的精巧而啧啧称奇时,当我们为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而泣下沾襟时,当我们为后母戊鼎的威严而屏息敛声时,我们是否看到文明背后的无名工匠?人与文明的连接,终究是人对人的共情。当我们想象着工匠曾捧着眼前的文物时,或许更能感受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
博物馆文化寻根唤醒了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个体生命的价值,让已然消散的故事重新凝聚。“博物馆要有温度,不吝于讲述自己的故事。”上海交大教授沈辛成如是说。上海玻璃博物馆的一个展厅便是邀请玻璃厂退休老员工讲故事;殷墟博物馆数字复活商王武丁,由他带领观众参观他引以为傲的“大商邑”。博物馆要展现真实的故事和情感,让观者体会到那繁复、朴拙的物件背后曾有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同你我一样曾经真实地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他从未离开。
博物馆文化寻根让人们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属。文物沉默不言,却让人们听到了来自灵魂深处对精神共鸣的呼唤。诗人纪伯伦曾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了为什么出发。”找到自己的根脉所在,方能破除迷茫,知道前路在何方。
如今博物馆已不再是传统观念中正襟危坐的模样。洛阳古墓博物馆开设实景剧本杀,一幕幕历史场景穿过迷雾展现在游客面前;甘肃博物馆把“马踏飞燕”做成玩偶,丑萌之态令人忍俊不禁。有人在这别具一格的创意中读懂了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也有人只是走马观花,把博物馆当成拍照打卡地。参观不该只是视听的娱乐享受,更应是一种文化的寻根,让我们可以触摸古老而滚烫的华夏文明。
博物馆的核心功能是记忆,可以给时光以生命,给过去以未来。当我们走进这份古老的记忆,便能体会到何为芳华刹那,何为瞬间永恒。于是历史不再沉寂,过去与未来同样鲜活,正如陕西考古博物馆展陈的结束语:“让过去拥有未来。”
评点
文章紧扣“博物馆文化寻根”这一主题,通过探讨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引导读者思考个人与文化的深层联系以及文化对于个人精神归属的重要性。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工匠共情,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与温暖。同时,引用作家余秋雨、诗人纪伯伦等人的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底蕴。
文章关注了博物馆作为历史展示场所的传统功能,探讨了其如何以更加亲近大众、面向未来的姿态,唤醒个体生命的价值,传递文化的温度。这种视角的转换,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见解也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