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荆轲
作者: 沈可心有这样一句话:“男人,少年时最渴望做两种人,将军、侠客。”做不了提刀保家卫国的少年将军,便做仗剑走江湖的快意侠客。
私以为,侠士要比将军痛快许多,独身浪迹江湖,无牵无挂率性而为,当真是自由潇洒。
荆轲便是这样一个侠士,又或者,他比侠士更侠士。
他虽行走江湖快意恩仇,但也会在与盖聂论剑,与鲁勾践打赌时,因学艺不精转身逃跑,再不复会;他虽周游列国广交豪杰侠士,但亦会与燕之狗屠、善击筑者高渐离把酒言欢,相向而歌。逢心有所感,便“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这白衣剑客,比之李白《少年游》中“武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的少年侠士亦不遑多让。
我曾觉得荆轲刺秦王,是他此生最大的败笔。想那燕丹美酒佳肴、奇珍异宝任君取之,不过是对荆轲有所求,从未以真心相待,算不得荆轲的知心人。奈何荆轲识人不清,却白白为这虚伪的情谊枉送了性命。只是到后来,我才明白自己到底浅薄。
秦征六国,使士失其国,人失其家,妇死其夫,母死其子,多少百姓背井离乡,躲避战乱。路边白骨成堆,化作野草得以旺盛生长的养料。
荆轲是剑客,是侠士,是天生在红尘中奔波的人。他流连于红尘,他深爱着人世。他曾郊游榆次,在宽大而敞亮的府邸,兴致冲冲地同天下第一的剑客论剑;他也曾在依山傍水的邯郸城内,在某个不知名的小巷中,同人博弈;他亦曾在人来人往的街头,邀二三好友,寻一酒家,举杯畅饮不醉不归。只是,这样美好的一切,随秦军的铁骑攻破城门,都如过眼烟云,不复存在。
荆轲是那般聪慧,“为人深沉而好读书”,他不会不知太子丹的别有用心;他不会不知,纵使穷尽心血谋划亦可能到头来万般皆空;他不会不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而,他还是去了,义无反顾。
只因,他是个侠士。他侠肝义胆,到底做不到对秦国所为视而不见,苟且偷生。
他于是慷慨赴秦,孤身步入那无解的死局,置生死于度外。
他之所为,或同他自己所说,“为报太子之恩”。但,纵我一厢情愿也好,我想他更多的是为这天下。
为这天下苍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评点
文章通过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深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侠义精神、个人选择与家国情怀之间复杂关系的独到见解。作者对荆轲刺秦动机的解读,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报恩”观念,而是将其上升到了为天下苍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侠义精神层面。不仅丰富了荆轲的人物形象,也提升了文章的思想高度。
(指导教师:叶龙/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