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天津卷“定义”升格指导
作者: 李凤成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原文呈现
定义之辩与自我之塑
□一考生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每一个国家、组织、个体都置身在定义的网络中。他们或是鸟,或是鱼。可以说,正是种种定义构成了我们的世界。(开头没有直接点明“外界定义”与“自我定义”;鸟、鱼的比喻太抽象,让读者难以理解其含义;最后一句话过于绝对化。)
面对外界的定义,我们应冷静、客观地对待。这些定义往往泥沙俱下,人们不可将其“一棒子打死”。因此,我们要有明辨是非的眼光,去芜存菁,不被外界的标签所束缚,就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被贾政预言为“将来酒色之徒耳”,然而事实证明贾政就是一个“庸夫”。(“一棒子打死”运用错误;“因此”不能与前文衔接,有逻辑错误;“被……所”是病句。)
然而,仅仅依靠外界的定义来认识自己,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勇敢地进行自我定义。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应该敢于挑战传统的束缚,突破既定的框架,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去创造。正如乔布斯所言,“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个人如此,群体和国家亦然。一个群体或国家的定义,往往基于其历史、文化和价值观。我们应该珍视这些定义中的积极元素,同时也要勇于摒弃其中的糟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色,展现自己的风采。就像中国的传统文化,既包含了儒家的仁爱、道家的自然,又融入了佛家的慈悲,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使我们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在定义与被定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个人的成长和群体的进步,更要关注整个世界的和谐与共生。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国家,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理解彼此的困境,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尼采写过这样的诗句:“我骑骏马,无惧无怕,向远方飞奔。见我者知我,知我者称我——无家可归的人”。面对定义,我们应既保持审慎的态度,又要有自我定义的勇气,勇做骏马。我们要在定义与被定义之间找到平衡,既要尊重外界的审视,又要坚守内心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为这个世界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技巧点拨
文章立意准确,构思清晰,但语言表达和论证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多种语病导致表意不清。作者在论证时过于急躁,导致一些语句未能恰当表达。例如,语句的顺序和用词选择上都存在一些瑕疵,这些都影响了语意的传达。
论证过程中存在失误和不足。作者在某些环节上遗漏了关键步骤,例如在引用后未能进行充分地分析或得出结论;在论述事实时过于绝对化;出现逻辑上的错误,忽视了上下文的联系等等。这些疏漏导致论证无法形成闭环,削弱了说服力。
升格建议
1.调整修辞,提升质感。修辞手法在议论文中的运用必须服务于说理。作者应调整原文中的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确保它们与论点紧密契合,恰如其分。
2.论证完整,增强力度。论证的构建应当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同时,必须注意对逻辑进行细致地检查,并对事实进行核实,以确保论证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