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诚”的力量
作者: 王玮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迎来“真正的相遇”之难。确实,“人之相与”,相见容易“相遇”难——真正的相遇,实际是相处者相知相敬、情意投合的一种美好关系。
人生很短,相遇太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在日常交际中,必须勇敢地“把问题摆在桌面上,简而言之,坦诚地与他人交流。
何谓“坦诚”?所谓“坦”,即坦率;“诚”,是诚恳之意。“坦诚交流”,首先要求我们坦率表达。这种不掩饰的表露,往往能直击要害,警醒人心。李斯上呈《谏逐客书》,开篇第一句就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名臣魏徵劝谏唐太宗“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时,也曾义正词严地表示,“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是的,面对存在的问题,面对思想、理念上的冲突,当我们坦然说出来时,才能寻找到一条“纠偏”的路径。
如果说“坦”主要指直截了当的言说方式,那么“诚”除了指表达时的端庄态度,更多指向诚挚待人的心意与襟怀。作家张晓风写过一篇《买橘子的两种方法》,涉及的是家庭成员间的以“诚”相待:刚结婚不久的“我”,从巷口买回三斤桶柑;同样买下桶柑的公公,见“我”所买橘子都是带梗带叶的,便明确提醒“我”:“一定要拣没有梗没有叶的买——梗是多么重啊!”此种提醒一方面是“坦率”的、直白的,另一方面更是“诚恳”的、满怀善意的。用张晓风的话说,就是“他把这‘买橘秘笈’传授给我,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
无疑,坦诚交流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石——理解之花、互信之果,自然地生长于“坦诚”枝头。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有时双方都坦诚,带来的却非但不是“真正的相遇”,反倒闹得不欢而散。于是,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想法,至少是不愿坦诚说出心里话的,大有人在。对此又该如何看待?我想给出的回答有如下两点:
其一,无需谈“冲突”就色变,一定要相信“诚”的力量。试想,当你客观指出工作伙伴存在的问题,并希望下次不会有同样的情况发生,这种诚实地说出想法的举动,是对彼此的尊重;如果对方和你一样怀有敬业精神,那么,即使一开始可能很生气,但后面还是会冷静下来,双方还可深入讨论以后工作时要注意哪些问题。进一步讲,在经受“冲突”“矛盾”考验之后迎来“真正的相遇”,难道不是“真正的相遇”之高境界者吗?
其二,不是所有的认知鸿沟都需要填平,不求“真正的相遇”,“各行其是”而“相安无事”,也不失为理性的选择。在前述“买橘子”的故事中,“我”的做法值得称道:因为知道双方都没有错,于是她由衷地理解长辈的坦诚相劝。由此我们可以领悟:这个世界上,有时会碰到“我对他也对”的局面;宽容体谅就好,没必要人人务求“真正的相遇”、事事达成高度的统一。
是啊,“真正的相遇”离不开坦诚交流。正是在坦诚交流中,深厚的纽带得以编织,心会靠得更近。只要相信“坦诚”的力量,心怀友善地积极沟通,在你我之间创造一种“春暖花开”的良好氛围,不是难事。
评点:升格后的作文大刀阔斧删去了原作第三个论证层次,而主要就“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中的“才有可能”来阐释,明确揭示出“坦诚”的内涵,并且强调了“一定要相信‘诚’的力量”,以及“不求‘真正的相遇’,‘各行其是’而‘相安无事’,也不失为理性的选择”。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