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甲卷“坦诚交流与真正的相遇”升格指导
作者: 周华军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共三句话,指向三个层次:第一句是背景,话题是“相处之道”。第二句是“学习与他人相处”过程中面临的难题:一方面不能不与他人相处,另一方面相处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又可能产生冲突,这是客观存在的矛盾。第三句给出了路径与方法——“坦诚交流”,并揭示这样做的效果——“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以上三个句子中,后两句蕴含了多个思维激发点,需要我们立足现实,细细思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原文呈现
“坦诚”的优势在于善解人意
□江苏省常熟市伦华高级中学 王玮晔
在人际交往的复杂网络中,意见不合是难以避免的。而所谓“坦诚交流”,意味着勇敢地吐露心声。这种不掩饰的真诚,往往能避免问题的积压——小至人与人相处,大到国家治理,莫不如此。
作家张晓风写过一篇《买橘子的两种方法》,文章涉及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观念差异:刚结婚不久的“我”,从巷口买回三斤桶柑;同样买了桶柑的公公,见“我”所买的橘子都是带梗带叶的,便直言不讳提醒“我”:“一定要拣没有梗没有叶的买——梗是多么重啊!”这属于个体间的相处、交流。再往大说,李斯上呈《谏逐客书》,开篇第一句就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名臣魏徵劝谏唐太宗“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时,曾义正词严地表示,“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坦诚交流,要求我们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尊重不仅表现在言语上,更体现于态度和行为。或者说,更重要的是要有善解人意、宽以待人的胸襟。
在前述“买橘子”的故事中,张晓风的做法值得称道:在表明自己“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的理由后,又明确表达了对公公的“方法”的理解——“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因为知道双方都没有错,于是她“悄悄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自己的卧房”。在这里,“坦诚交流”表现为一种动人的情怀与无言的默契。由此不难领悟:在这个世界上,常会碰到“我对他也对”的局面;宽容异见,才是“迎来真正的相遇”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坦诚固然有助于增进互信,然而,坦诚交流并不等于单向的“倾诉”。事实上,有些“坦诚的倾诉”恰恰是需要警惕的。
有位留学生曾谈及该问题:作为交换生,“我”在法国的学校结交了好友乔安娜,内心郁闷时,都会第一时间向她倾诉。刚开始,乔安娜非常乐意倾听。但不知为何,她后来慢慢疏远、逃避“我”了。追问之下才明白,原因在于“被负面情绪和牢骚吓倒了”。以上虽属个例,却足以引发我们自省。确实,不是所有坦诚的倾诉都是正确的,不能把对方当成自己发泄不良情绪的“垃圾桶”。
是啊,“真正的相遇”离不开“坦诚”,真正的“坦诚”则呼唤我们不回避分歧,不停留于言语,也不一味盲目地去倾诉。那么,就让我们心怀敬重而善解人意,在彼此之间创造理解与温暖的氛围。
技巧点拨
文章主要有以下问题:
概念界定不到位。“坦诚交流”有哪些层面的含意?比如,“坦”指什么?“诚”又指什么?原文没有清楚地予以界定,只是用“意味着勇敢地吐露心声”一笔带过。
说理不充分。文章对“坦诚交流与真正的相遇”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阐释,仅停留在摆事实、简单说明的层面;而“有些‘坦诚的倾诉’恰恰是需要警惕的”这一层次又与题意若即若离。
升格建议
重视“以理服人”。如可针对“为避免冲突”进行思辨——“‘冲突’真的就那么可怕吗”;针对“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之“才有可能”进行思辨——“坦诚交流态度层面、技术层面是什么关系”“坦诚交流而无法迎来真正的相遇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又该如何应对”等等。
润色行文表达。可重新拟定标题,增加一些在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