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古诗文与诗心』阅卷实录

作者: 姜志钢 涂荣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诗文在不少同学的写作中越来越成为装饰品:举例论证必是三个“君不见”导入,联系现实必称“揆诸当下”,结尾呼吁必引“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这种现象不仅在写作中出现,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那么,在当下,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读古诗文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有两层内容:第一层,列举现象。通过列举当下学生写作中暴露出的几种情况——“必是”“必称”“必引”等,来说明不少学生写作时,仅把“古诗文”视为文章的装饰品,模式化、趋同化地使用在他们的作文中。第二层,由一句引导语,将此类现象由学生写作领域延伸到了现实生活的其他方面,引发学生思考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而思考学习古诗文真正的价值。

写作时,考生要围绕学习古诗文的价值来谈,从问题出发,结合材料中的现象,反思将古诗文作装饰品的片面做法,或模式化、概念化地去使用古诗文等写作手段等,关联“现代生活”、体现自己的“联想和思考”等。

一类文

套用不可取,诗心不可抛

□一考生

古诗文的套用行为越来越多,让人不禁思考学习古诗文的意义。古诗文从来不是润色文章的工具,而是先贤的智慧与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思考。

“文字失语症”“嘴替”等现象在当今年轻人中时常出现,古诗文更是成为了作文中“金边”。然而,如此的生搬硬套不仅不会提升文章的质量,反而会导致“文胜质则史”的后果。其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不加思考地挪用只会削弱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造成思维的惰性。

文章需要古诗文来锦上添花,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地套用模板。“举例论证必是三个‘君不见’,联系现实必称‘揆诸当下’”等做法无疑为写作加上了桎梏。长此以往,文章会缺少对内容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古诗文的应用需结合实际,只有恰当地使用才能让文章更上一层楼。

我们学习古诗文,依旧吟诵流传千载的诗词,从来不是为了让文章变得“好看”,而是为了和古圣先贤进行思想交流,汲取精神力量,进而提升自己的修养。诗圣杜甫也有“鸡虫得失无了时”的困扰,但他却说“注目寒江倚山阁”,把才华和生命投入到有价值的事情上。新年伊始,我们“总把新桃换旧符”,久别重逢时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离别情深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面对挫折“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也期许自己拥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胸襟……千年后的我们读诗,读的是文人风骨,读的是家国情怀,读的是智慧哲思,读的是中国人的精神血脉。

读古诗文最终是读人,读传承千古的智慧,领略诗心的真谛。文章需要诗文的装饰,但只有真正理解、思考后恰如其分地应用,才是对古诗文的尊重,才能从平仄相间、抑扬顿挫中找到情感与内容的平衡。

古诗文是我们自古不变、经久不衰的力量源泉,怎能沦为随意添加的工具!套用不可取,诗心不可抛。愿我们皆能秉持一颗诗心,承先贤智慧,传文化璀璨。

评点:文章标题即观点,结构对称工整,立意清晰明了;开篇导入材料,亮出观点,给出自己的思考。进而在层层深入中展开论述,先破后立,阐明套用诗词背后是思维的惰性,指出正确的运用方法,点明学习古诗文的真正价值与意义。文中也有不少诗词的援引,贴切精妙,恰到好处。

内容17分+表达16分+发展等级18分=得分51分

一类文

身沐繁花,不采亦香

□一考生

李白浪漫一生也未曾料想,自己酒酣耳热时的一句“君不见”,跨越千年仍在中学生的作文里发光发热。

倘若有这样一座花园,推门而入,虽是芬芳馥郁,却见观游者随意采撷,用花卉将自己点缀得光鲜亮丽,格外扎眼。你肯定会想:我们来花园是为了什么?

我们读古诗文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用在写作或生活中,让自己显得有文化?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讲:“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诗文对古人来讲,是生活的一部分,像饭“啖之则饱”,像酒“饮之则醉”。对于古人如此重要之物,我们却轻易搬来作为装饰品,附加在各种各样的地方。若是仅求诗文之功用,忽视其内核,便如无米之炊,不可能煮出前人一般的好“饭”。

有人说:“我读了那么多诗文,用一句不可以吗?”当然,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文的行为本身并无问题,但关键在于是否在运用的同时内化。

我们读古诗文,并不是为了强行将其外显、运用,而是应该将其内化,受其熏陶。早些年于诗词大会一鸣惊人的雷海为,在送外卖的间隙品读诗文,当他站在聚光灯下,我们自能感受到他的气宇非凡。自然生发的诗文运用才是读古诗文的最佳见证。

身为赏花人,不仅会沉醉于其芬芳,也会有种下繁花的想法。

向更远的地方看,如果能真正把握、理解诗文背后的一颦一笑、一悲一愁,与流传几千年的心音共鸣,这才是赏花人最幸福的一瞬。无数名篇佳作传唱至今,我们握着钥匙,便能解锁一个又一个尘封的悲欢离合、窥见前人所面对的千秋岁月;就能参悟王羲之“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真谛;能听懂姑苏城外的钟声,奏响的是张继横跨千年的无眠……那时,浮现在眼前的不再是课下注、知识点,而是通向无数个时空的万花筒,是五千年始终如一的文明薪火,静候有人将其接续。

作文结尾并不一定要写“平芜尽处是春山”之类的古诗文,只希望真正用到时,能信手拈来。我们从采花人回归到赏花人,进而成为种花人。这时,我们才能与古人心意相通。究竟为什么要读古诗文,其义自见。身沐繁花里,不采自亦香。

评点:文章的亮点是运用比喻论证,将古典诗文比作花园,以读诗人对花的不同态度展开思考与探究。文章巧用对比与比喻,形象生动,又含蓄凝练地批评了“采花人”的生搬硬套,“赏花人”的气宇非凡,“种花人”的薪火相传,在多重比较中,读诗文的最优价值被衬托突显出来,打动读者。

内容16分+表达19分+发展等级18分=得分53分

(编辑:李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