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重启,共鸣无界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史健

“《我与地坛》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每一句都刚好说到你心坎里”……近年来,一股重读史铁生的热潮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这位曾因教科书中的作品深入人心的作家,如今在互联网上大放异彩,成为“新晋顶流”。《2024年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史铁生成为抖音最受欢迎的作家,相关话题播放量破30亿次;微博平台上,关于史铁生的讨论同样热烈,话题阅读量超过3000万;他的《我与地坛》更是在多个非虚构榜单上稳居前三,而《病隙碎笔》《务虚笔记》里的金句,在社交平台更是频频出现。

这股文学热潮不仅限于史铁生一人,新媒体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将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家和图书推向公众。通过短视频、图文等形式,文学以更加直观、生动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让文学的魅力跨越时空界限。

问题一:为什么史铁生能够赢得年轻人的心?

大多数人和《我与地坛》的最初接触源于教科书,年少时涉世未深,难以领悟那些饱含苦楚的灵魂深处的呐喊。岁月流转,历经风雨和波折起伏,再度翻开这部作品,人们才逐渐明白史铁生那曾被低估的勇气与坚韧。

答一:他笔下的人生有泪有光。

在网上,有一个关于“为什么读史铁生”的高分回答:“倘若你觉得人生幸运,那么,你应该读读史铁生。倘若你觉得人生充满不幸,那么,你一定要读读史铁生。”

21岁瘫痪坐轮椅,30岁患肾病,47岁尿毒症,靠透析活到59岁,与生命的抗争以及与死亡的共舞成为史铁生作品的基调,其间真情实感清晰可见。透过《我与地坛》,我们不难发现,年轻的史铁生也曾埋怨命运不公、性情大变,最终在文学中找到“出口”,言语间满是抗争之后的通透与豁达。

点睛名言

我一定要把我的忠贞,我的热情,我的好奇心,我的爱浪费在这个世界上,把一副空壳留给死亡。——史铁生

答二:他始终用有温度的眼光看我们的生活。

梁晓声深刻剖析了年轻人喜欢史铁生的原因:“铁生天生拥有一颗爱心,读他的文字能感觉到他在用有温度的眼光看我们的生活,看他者。”在《我与地坛》中,他对母亲的细腻描绘尤为动人。所有年轻读者在阅读时,首先会产生强烈的共鸣,随后,这种共鸣能够促使他们重新审视并改善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书中有一个细节,史铁生曾故意在母亲寻找他时不应声,虽然那时他因病心情不佳,但随后他笔锋一转,告诫今天的年轻人不要学自己,千万不要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

点睛名言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史铁生

答三:他的直言不讳与年轻人产生共振。

史铁生的作品不仅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吸引着读者,更蕴含着丰富的实用价值,引导年轻人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世界。在探讨人际关系时,他以“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这一犀利观点,促使年轻人反思并珍惜那些深刻而真挚的情感联系;而在论述命运时,他则以“休论公道”的豁达态度,鼓励年轻人正视生活中的不公,不沉溺于抱怨,而是积极寻找自己的道路……这些看似带有“悲观”色彩的文字,实则是对命运的一种深刻洞察与讥讽,它们如同一股清流,冲刷着年轻人被心灵鸡汤过度滋养的心灵,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正向情绪价值。

点睛名言

世界上只有两种生活:一种是悲惨的生活,一种叫非常悲惨的生活。——史铁生

答四:他痛苦过,但从不认输。

与好友莫言、余华的踢球时光,史铁生欢喜得很。他曾写道:“我是最糟糕,但最快乐的守门员。”“我没死,全靠友谊。”这不仅是对那段欢乐时光的调侃,更是对友情的深刻体悟。

对于遭受挫折、陷入迷茫的年轻人,史铁生的文字像是一味精神良药。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生活的重压和命运的挑战,倒下并不可怕,可耻的是放弃抵抗。史铁生在与命运的漫长较量中,展现出的不屈不挠与向死而生的勇气,激励着在困境中挣扎的灵魂,让他们感受到即便是在最深的谷底,也要找到重生的力量。

点睛名言

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历数前生,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史铁生

答五:他的乐观哲学是对年轻人的精神鼓舞。

仅用“乐观”形容史铁生,确实显得过于轻浅,他的文字是一种看透生死离别后的豁然开朗,是接受命运无常后仍与之战斗的勇气。余华曾谈到一件事,史铁生写信告诉他自己分到了四居室的房子,信的末尾是: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种幸福,超越了物质条件的限制,是对生活本质深刻理解和珍惜的体现,也是他对这个世界无条件接纳与热爱的明证。

现代年轻人生活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史铁生对世界温柔以待的态度,正好契合了他们追求心灵成长与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

点睛名言

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的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史铁生

答六:新媒体平台让史铁生的文字焕发新生。

在短视频平台上,史铁生的文学作品可以幻化成一句歌词、一段旁白、一张电子书签、一段文案。如读者对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中的一句书评“子弹正中眉心”,就衍生出了轰轰烈烈的“子弹文学”。“来自十年前的子弹正中眉心”的热榜下,寥寥数字引起无数网友的共鸣。抖音网友发布的3.8万个史铁生书籍摘抄,119万次分享和42万次评论,让我们感受到优秀作家跨越时空的深刻影响力,更让我们看到新媒体时代下,实现文学传承与激发年轻群体文化共鸣的成功路径。

点睛名言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史铁生

运用示例:对于这一代年轻人而言,史铁生的作品并非初次接触的“开始”,而是伴随着成长轨迹中的“重读”,超越了课堂学习的范畴,成为一种自发的精神追寻。它们不仅作为美文范本进入中小学课本,更重要的是,在年轻人步入人生的不同阶段后,这些作品仿佛被赋予了新的召唤力,引导他们再次翻开书页,于往昔未解之处,寻得共鸣。好文字的生命是隽永的,它起始于作者的创作,并在读者的品读中延展,不断生发出新的生命力,历经岁月淘洗而魅力不减。

问题二:年轻人为什么喜欢在网上读经典?

不仅史铁生和《我与地坛》等作品受到瞩目,更多的经典名著借助直播与短视频,通过推荐算法的有效分发,走入大众视野,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与喜爱。

答一:传统作家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

数字媒介时代,网络交流的互动性和即时性增强,作家不再只依靠学术演讲、人物访谈等传统形式抒发己见,而是积极融入新兴媒体平台,获得了较高的曝光度。

素材链接

数据显示,12位茅盾文学奖作家入驻抖音,读书类视频收藏量3.91亿次,00后购书数量增幅75%;莫言、毕淑敏等作家借助短视频分享点滴感悟,成为拥有百万级粉丝的创作者;“B站”里余华单个视频的最高播放量突破700万;刘震云凭借综艺里的幽默表现,数次登上热搜……互联网为文字注入更多新鲜力量的同时,作家们也积极融入新媒体,为读者创造出更多元、更生动的体验。

答二:文学与新媒体的交融,是一次文化觉醒。

文字与人的距离在“互联”新潮中更加贴近,从而在持续激活情感共振中,实现文学的传承与年轻群体文化共鸣的美好愿景。

素材链接

视频创作者成为让名著和大众双向奔赴的“摆渡人”。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草蛇灰线的叙事手法,有多少名著让你“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当你被《百年孤独》晦涩复杂的故事绕得昏昏欲睡,博主@1379号观察员为该书制作的21集视频短片,用直观生动的动画、图表等为你轻松扫去阅读障碍;当你想尝试阅读《史记》,却读一句查三个词,博主@木鱼水心细致入微的讲解让你伴随着网友的13.6万条弹幕一窥华夏文明的魅力……

如今,在各大视频平台的知识区持续耕耘的博主越来越多,他们变着花样让文学名著生动易懂,网友直呼治好了他们的“名著恐惧症”。

答三:“赛博空间”的碎片化阅读方式让人既欣喜又警觉。

经典阅读在年轻人之间复兴是好事,但在话题和情绪中买回来的原著,又有多少被真正阅读了?想让经典阅读更好地融入生活,除了借助短视频、直播、电商等平台“引流”外,更要改变原著自身的阅读体验,使之更“平易近人”。

素材链接

大量80后甚至90后译者参与了经典新译,比如《傲慢与偏见》的译者于果果为了贴合原作者简·奥斯汀的语气,采用了非常当下的、新鲜的表达:“怨念和气恼都再见吧!”将情绪直白地说出口;《红与黑》的译者胡博乔借用了流行歌曲、影视作品,甚至年轻人的“玩梗”来帮助读者体会原文,在他看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这些都决定了名著需要重译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答四:推荐算法,让图书、用户、作者形成正向循环。

短视频、直播和算法连接文化与大众,持续为全民阅读的普及注入活力。用户既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好书背后的故事,还可以和作家、出版社云端对话。

素材链接

冷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更是从无人问津到治愈百万网友,总印量已经突破400万册。视频中,90后姑娘小嘉拿着书介绍说,“一只患有抑郁症的蛤蟆,通过十次心理咨询,最终找回了快乐和希望。”尤其是“你有想过去看心理医生吗?”这句话,引起了诸多网友共鸣。“看完后终于有勇气去看心理医生”“读完后我和自己和解了”……评论区里,留言飞速上涨。

运用示例:年轻人重新爱上史铁生并非只是单个事件,多家平台正在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将名著、经典读物中的精彩段落直接输出给读者,点燃更多读者的阅读渴望。在这些现象背后,我们惊喜地看到年轻人从快娱乐中流向慢阅读的趋势,这些年轻读者在阅读中重建精神上的自豪感,重拾对生命旅程的新创想,或许就是阅读最大的社会价值所在。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