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历史,“牍”懂中华
2024年7月,首档聚焦简牍的文化类节目《简牍探中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热播。节目将简牍文献作为呈现对象,探索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实现了电视综艺对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简牍探中华》选取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悬泉汉简和居延汉简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简牍发现,以重要简牍相关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为蓝本,通过实地探寻、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的演绎模式,让冷门的简牍文献从“学术象牙塔”走到普通观众当中。
许多观众看完新一期节目后,纷纷在社交平台分享走心感悟,有网友感慨:“好在有简牍,让我们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古人的生活”;有网友称看《简牍探中华》就像在和古人对谈,动容道:“那些留在简牍上的故事,让我们知来处、明去处”;还有人隔空“表白”总台制作:“在央视文化节目中收获的一点一滴,都让我觉得血脉里的文化自信凿凿有据”。
文本解读
角度一:昔日冷门的简牍学正走出乏人问津的窘境。
简牍,是纸张普及前中华先民普遍使用的书写载体。从殷商到魏晋,在超过一千五百年的时间长河里,中华先民的文明创造与积累大多由简牍记录并传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迄今已发现超过30万枚简牍,每一次重大的简牍发现,都为我们认清中华文明的来路,提供了直观且可靠的线索。
角度二:现代科技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
如今,简牍胎体脱色、光学成像技术等被广泛应用,助力简牍整理出版与数字化保护;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乙醇十六醇填充脱水法等技术创新,解决文字提取和脱水加固难题……新技术提升了简牍保护水平,也能为学习研究打开新局面。学科研究的推陈出新,让穿越历史的简牍熠熠生辉,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更快地得其门径而入。
运用示例一:一个个写在竹简木牍上的古老文字,历经发现、复原、公开,跨越千年与今人相遇。我们从中还原鲜活的历史图景,探寻中华文明源头,解读“何以中国”的深层密码,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让更多人从源远流长的文脉中感受到力量,“冷门绝学”的意义不言而喻,这又何尝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赓续中华文脉,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保护、人人传承的生动局面,方能使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大有作为,迎来“高光时刻”。
运用示例二:文明如水,润物无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明的滋养和引领。中华文明在从未间断的历史传承中,兼容并蓄、创新升华。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巍巍华夏,壮丽山川。区别于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等文明早已尘封于博物馆、散落在文献档案中,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风吹雨打,愈加生机勃勃、熠熠生辉,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运用示例三:文以载道,“简”以传承。文字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形态,人类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文字的载体因地而宜,两河流域用泥版,埃及用纸草,印度用贝叶,而中华民族在经历陶器、甲骨等载体之后,选择了竹木简牍。“有兴即挥毫,灿然存简牍。”简牍作为中华文明长河中最重要的阶段性文字载体,兼有文物、文献双重身份,是异常珍稀却又特别脆弱的文化宝库。每一枚简牍,都像跨越千年的智者,讲述着穿越时空的故事,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根脉。
(选摘自新华网等/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