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跨越三千公里绕过台风救人

2024年7月28日凌晨,大学生陈平从福建漳州老家出发,面对高铁取消、航班晚点、道路积水等意外,独自一人绕过台风“格美”,辗转3000多公里赶到武汉,只为赴一场捐髓救人的生命之约——为配型相合的陌生人捐献造血干细胞。

在2023年的一次献血时,他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主动要求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得知与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抗原配型成功,在赢得父母支持后,他从“志愿者”转向“捐献者”。面对众人的赞赏,他表示:“这是我们年轻人应有的担当。”

人物解读

角度一:责任与担当。

在当代社会,年轻一代的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经常被质疑。然而,大学生陈平的行为却显得尤为突出和令人敬佩。在得知自己与一位白血病患者在造血干细胞配型中成功匹配后,他毫不犹豫地踏上了捐献的旅程。即使面对高铁取消、航班晚点、道路积水等重重困难,他依然坚定地前行,未曾有过丝毫的退缩。他以一种极其震撼的方式,展示了年轻人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和决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和担当。他的行为不仅为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也为社会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

角度二:爱心如光,照亮他人也温暖自己。

陈平选择成为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并最终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次简单的医疗援助行为,也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和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他给他人带来希望和光明,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

角度三:挑战与坚持。

陈平在前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旅途中,遇到了重重困难和挑战。然而,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选择绕道而行,尽管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最终,他凭借自己的坚韧不拔和不懈努力,成功地赶到了武汉,完成了他的使命。

坚持,是一种对目标的执着,更是一种对个人意志品质的磨砺和提升。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陈平选择了坚持,这种坚持让他成功完成了任务。

素材链接

“出去玩了20多天,回来发现村里的手机都快‘瘫痪’了。”2024年8月,江苏徐州90后女生钟艳秋发布的一则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原来,在这个村子里,钟艳秋是少有的年轻人,多年来,老人们手机一旦出现故障,都会来找她解决。“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些小问题,比如手机没电了、声音需要调大调小、误开启静音模式等。”钟艳秋谦虚又朴实地说,“我会弄的就帮老人弄一下,也算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便利。”她深知老年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种种不便,除了帮助他们修理手机,她还会为村里的老人提供各种生活上的帮助。比如,她会帮助老人缴纳电费,为老人提供理发服务等。村民们有问题都会想到她,将她称为“全能人”。

运用示例: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这种奉献精神,让那些看似渺小的事物变得伟大,让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陈平跨越三千公里的遥远距离,绕过台风灾害等重重阻碍,只为捐髓救人,奔赴生命之约。那些风雨兼程时的坚守,那些生死一线时的互助,必将化作一道道光芒,照亮前行者的旅途,成为推动国家与民族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个体,用他们的行动和精神,汇聚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超越。

(编辑: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