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任务——伟大复兴

作者: 陈金华 张星兰

一、主题综述

1.主题引入

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单元,研习任务涉及到民族复兴伟大而艰难的历程,本文由此展开学习。

“伟大复兴”是一个贴近中学生实际,具有时代感的写作主题。中学生写作时可以联系自身实际、历史进程、社会现实、世界局势等角度,贴生活,接地气,有大视野和高站位,在写作中增强在伟大的复兴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其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代代的中国人为此不懈努力。

2.主题延伸

角度一:在复兴历程中学习伟大的精神且贡献自身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无数仁人志士用青春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中国精神。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的长征精神,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抗战精神,有亲民爱民、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两弹一星”精神,有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有上下同心、精准务实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品质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一代代青年们为国忘我奉献,无私付出,奠定了国家的繁盛之基。

角度二:在复兴历程中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需要中国故事来呈现,新时代的青年需要在复兴征程中贡献智慧,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超越“中国”,站在世界共同发展的高度来讲中国的伟大复兴故事。其次,要超越“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等在故事中呈现,通过故事传扬。此外,还要超越“讲”,在讲述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中关注时代特征、关注世界发展。

二、高考文题链接

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题“可为与有为”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关系。一方面,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角度,厚植民族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引导考生将民族精神和文化赋予我们的精神滋养作为前行的动力,为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个人力量。写作时,学生可以辨析“可为”和“有为”的内涵、条件和差异,比如“可为”更侧重伟大复兴带来的时代机遇,而“有为”更侧重青年如何通过行动实现自身价值,助力伟大复兴。“可为与有为”的关系本质上是个人与时代、个人与家国的关系,学生可以思考如何将“小我”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我”中,将文章写得有格局,有气度。

2023年全国新课标I卷考查学生对“好的故事”的思考和认识。“好的故事”不仅对个人的成长有意义,还对民族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讲好中国故事尤为重要。学生在写作中如果能抓住“触动”“启迪”“改变”“展现”这些动词,深挖“好的故事”的内涵,展现“好的故事”的力量,文章就会具有深度和感染力。同时,在写作时如果能从个人“好的故事”联想到国家层面“好的故事”,构建体现新时代中国面貌、发展和精神文化的故事体系,论述中国的“好的故事”带给世界的影响和力量,文章就会显得鲜活丰富、大气开阔。

2024年北京卷作文题“历久弥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内容,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都是文化复兴中的重要载体。写作时,如果学生能够从“历久”和“弥新”变化过程的角度思考“历”的过程和“新”的状态,建立起“久”和“新”的关系,写出古老的经典、杰出的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如何经历磨难,获得新生,迎来伟大复兴,可以将文章写得深刻,有思辨性。

三、适用素材及素材点拨

金句素材

一条路并不因为它路边长满荆棘而丧失其美丽,旅行者照旧向前进。(司汤达《红与黑》)

素材点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遭遇过许多磨难:鸦片战争的硝烟、八国联军的铁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但越艰难越往前,越艰难越能迸发震撼人心的力量,一代代青年们在这条荆棘丛生的路上将自己的情怀和努力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素材点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最不能忘记的就是英雄。在战场浴血奋战的英雄们带来了和平,为祖国发展贡献智慧甚至生命的英雄带来了强盛。无论是长征路上翻雪山过草地的红军战士,茫茫大漠上苦心研究导弹的科学家,还是“天眼探空”的南仁东,“蛟龙出海”的徐芑南,他们都是复兴之路上的一束光,照亮了后人前行的路。

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余光中)

素材点拨:征程漫漫,即使荆棘丛生,我们依旧能够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先烈们的大爱之心、大无畏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民族统一的决心,都是民族意志永远向前的动力;长征精神、焦裕禄精神、女排精神等众多的精神铺就了通往民族复兴的大道。

时事素材

巴黎奥运赛场的中国“青春面孔”

已经结束的巴黎奥运赛场上,一批“00”后中国运动员的名字闪耀赛场:盛李豪、全红婵、陈芋汐、孙颖莎、王楚钦、潘展乐、郑钦文、张博恒……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赛场上,努力拼搏,为国争光;赛场下,自信开放,勇于表达。

素材点拨:本素材可以分析这些“00”后的青春面孔是如何展现青年人的精神风貌的,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运用示例:从淡定沉着“射落”首金的盛李豪到“一群人的泳池可以游得更快”的潘展乐,从创造历史改写中国网球纪录的郑钦文到“小小巴黎,拿捏”的全红婵,巴黎奥运会上的“青春面孔”不仅书写了新的“中国故事”,更有青春力量的璀璨绽放。赛场上,他们无惧挑战,突破极限,让奋力拼搏的中国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赛场下,他们凭借对网络的敏锐洞察,用自信开放的表达,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年轻一代的智慧和创造力,传递出了自信乐观、包容友善的中国声音。

ChinaTravel(中国旅行)爆火

一位外国博主在中国游览时拍摄短视频中的一句“city不city”,让这句混搭词成为网络热词。在大家的演绎下,这句话成了城市化、洋气和新颖的代名词。这是“China Travel(中国旅行)”流行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外国博主开始频繁地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谈论有关中国的话题,分享他们来华旅游的点点滴滴,相关话题异常火爆。

素材点拨:本素材可以分析“China Travel(中国旅行)”爆火的原因,背后呈现的是中华民族在中外交流中展现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形象。

运用示例:“City不City啊?”火遍网络,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形象正日益受到国际的关注。我国的壮美山川、醉人民俗、悠久历史、文物瑰宝、摩登建筑、精美服饰、美味饮食……给外国游客展现了不一样的中国形象。昔日,中华民族以文明古国的沉稳示人,如今中国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向世界展示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现代的中国形象和中国味道。

四、优秀文段

1.放眼历史,那些彪炳千秋的伟人,哪一个不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呢?杜甫年轻时就“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始终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心忧处于乱世中的人民。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无数的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为“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谋求幸福,这是一种大气魄,更是一种高境界。

2.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源自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当《长津湖》《我和我的祖国》《觉醒年代》《流浪地球》这些浸润着中华文化、饱蘸着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在海内外热播,当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进普通民众心中,当历史学家汤因比预言的“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正在变为现实……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就有了现实的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可以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五、主题演练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远古时人们用来辨识方位的星斗命名为“北斗系统”;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和太阳监测计划,以古代神话人物命名为“嫦娥工程”“夸父计划”;中国南海深海科考发现的古热液区,以《庄子》寓言中的典故命名为“南溟”;首钢滑雪大跳台融入敦煌壁画“飞天”飘带元素,跟随中国运动员出征巴黎的“英俑”行李箱灵感来源于兵马俑;穿汉服马面裙,体验簪花漆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时尚选择……

地地道道中国味儿的名字与先辈们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中国元素历经岁月走向世界舞台,中式审美被唤醒并在现代社会开花,这就是“中国式浪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多个事例:“北斗系统”“嫦娥工程”“夸父计划”“南溟”、融入“飞天”元素的滑雪大跳台、“英俑”行李箱以及当今年轻人的时尚选择这一现象。事例可以归为三类:科技发展角度呈现的中国式浪漫、国际交流角度呈现的中国式浪漫、日常生活角度呈现的中国式浪漫。第二部分对上面的事例进行总结,揭示中国式浪漫背后的本质:古今的交融、中外的交流以及雅俗的融合。文题要求部分没有限制标题,但写作话题明确,即要围绕“中国式浪漫”来展开。

首先,写作时要明确何为“中国式浪漫”。“中国式浪漫”是个偏正短语,它不等同于“中国浪漫”,也不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或者“中国发展成就”。“浪漫”的本义是诗意和想象,根据材料提示,“中国式”指的是这种诗意和想象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其来源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具有打动世界的力量。

其次,要思考材料所列举的这些“中国式浪漫”向世界传达什么信息。比如,可以从科技和文化交融的角度看,“中国式浪漫”传递了中国多方面实力增强的信息;也可从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角度思考,“中国式浪漫”体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还可从文化交流互鉴的角度思辨,“中国式浪漫”不仅属于中国,更和世界发展紧密相连。

学生可以从文化、艺术、经济、科技、体育等领域选材,借“中国式浪漫”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采,体现文化自信,传达世界融合共处的美好愿景。

例文

于世界舞台展现中国风采

□一考生

“北斗系统”“嫦娥工程”“夸父计划”“南溟”等独具中国特色的名字、由敦煌飘带形状勾勒而成的滑雪跳台、出征巴黎奥运的“英俑”行李箱,以及汉服马面裙簪花漆器,无不体现着从千年历史中走来的中华民族,正在用中国式浪漫向世界传达着中国底蕴、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

何为“中国式浪漫”?“浪漫”的本义是诗意和想象,加上“中国式”三字体现的正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学理念,来源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具有打动世界的力量。

中国式浪漫首先传达的就是中国底蕴。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多元的文化,这是“中国式浪漫”的文化来源。飞天的跳台、“英俑”行李箱、汉服马面裙簪花漆器,都在向世界展现着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今日,我们将昔日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注入现代活力,在唤起国人共鸣、感受浪漫的同时,何尝不是在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展现着中国的文化力量?这浪漫,是我们向世界积极传播文化、展现文化底蕴最强大的方式。

除了中国底蕴外,我们还向世界传达着中国力量。有科技的助力,我们的“中国式浪漫”才有能力走向世界。京张高铁铸就中国速度,“悟空”“墨子”成功发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发现,中国“智”造闪耀巴黎奥运赛场,如是种种,不仅向世界展现了我国全新的前沿科技成果,更显示出古老文明在科技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时代发展中,中国紧跟时代步伐,用实力让浪漫走向世界,这正是中国式浪漫所传达的中国科技力量。

中国式浪漫在向世界传达传承而不守旧、创新而不忘初心的中国精神。北斗卫星继承了古人导航的智慧,用现代技术让世界找到方向;“嫦娥工程”既有“嫦娥奔月”神话的美好,又体现中国人对月球探测的决心;“夸父计划”传承了古代先民对自然的无畏探索,开始了今日对太阳的探测。这些富有特色而浪漫的名字,使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这些中国式浪漫告诉世界,我们不仅有底蕴,有实力,我们更有传承创新的中国精神。

《周易》有言:“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具有深厚积淀和巨大潜力的中国向世界展现着它的自信强大、独特包容。“中国式浪漫”打动世界,中华民族也将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行稳致远。

评点:文章开头在引述材料后即点明中心论点“中华民族正在用中国式浪漫向世界传达着中国底蕴、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破题简洁明快。在对“中国式浪漫”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后,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思路清晰,逐层递进。文章在分析“中国式浪漫”如何向世界传达出中国底蕴、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时,事例丰富,分析恰当深入。全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编辑:于智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