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涛——让孩子眼里有星辰大海

垃圾桶“变身”无人机,饮料瓶制成“水火箭”……实验器材由废弃物制成,每一次“飞行”,都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这些趣味横生的小实验,出自一位村镇小学老师之手。

他叫张建涛,是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张广庙镇第一小学的科学老师。

人物解读

角度一:守护孩子眼里的光。

张建涛在农村长大,高中时接触到物理实验,才有了科学启蒙。3年前,他选择回乡,进入张广庙镇第一小学任教。刚开始做实验,其实是对同学们成绩优异的奖励。他做的第一个实验是“风的形成”:一个风轮,一支蜡烛,蜡烛点燃之后形成热空气,热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推动了风轮的转动。看到风车开始转动时,全班的孩子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这只是一个很普通很简单的小实验,但孩子们比平时上课兴奋多了,实验结束也都舍不得离开。“老师,下一次实验我们做什么?”孩子们纷纷问道。

孩子们个个眼里闪着光。那一刻,他知道,“那是对科学的渴求。”

角度二:帮助孩子感知科学。

2021年秋天,张建涛想带着孩子们做水火箭的实验。“这项实验需要大量碳酸饮料瓶。普通矿泉水瓶不抗压,碳酸饮料会膨胀,气压比较大,这种瓶子耐压性好。”没想到,在他提出这个想法的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235个瓶子。

在学校操场上,张建涛带着一群孩子发射水火箭。当水火箭拖着一条三十几米长的水雾,如一条白线腾空而起时,全校一千多名师生沸腾起来。“就像真火箭一样发射,水雾特别好看,效果非常好,非常壮观”。

升到最高空后瓶子乘着降落伞缓缓下落,孩子们在操场上伸开双手去接住归来的瓶子,微风吹动降落伞向不同的方向偏移,降落伞往哪边拐,孩子们就往哪边追。张建涛从孩子们眼中看到了久违的快乐。张建涛说,他希望用最简单的方式、最便宜的价格、最方便的材料,让孩子们去感知科学。

角度三:让更多孩子体验科学的乐趣。

张建涛的科学实验每周都在坚持,孩子们参与的热情也越来越高,甚至开始独立制作实验器材。有人问张建涛,在乡村搞科学实验很难,坚持的动力是什么?

“我感觉每次做实验,孩子们期盼的眼神、现场的尖叫声,都是很治愈的,这一切推着我前进。他们沉迷于做实验的样子,他们高兴的时候手舞足蹈的样子,都让我觉得很幸福。”张建涛说。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张建涛带着农村娃儿们开始参加一些比赛,大大小小一共获得了省、市、县等各级大奖65个。这些奖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认可,对张建涛来说也是前进的动力。张建涛还经常拍摄科学实验微视频,参与网络平台科普活动,把完整的制作视频分享到网上。同时,张广一小还建起了“雏鹰科学馆”,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设备资源。如今,张建涛正在编写一本适合乡村的校本教材,让更多农村孩子能更方便地学习到、体验到科学的乐趣。

运用示例:在偏远的村镇小学,张建涛以其独特的创造力与独运匠心,点亮了孩子们心中对科学的热情之火。他的每一次实验设计,都是知识的传递,是对孩子们内在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深刻激发。

科学教育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它更是开启孩子心智、拓宽视野、激发潜能的重要途径。作为乡村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张建涛老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教育的深刻内涵和社会责任。通过科学教育这一窗口,他为农村孩子搭建了通往广阔世界的桥梁,让他们有机会仰望星空,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

(编辑: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