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维孝——攀一座叫“数学”的山

沈维孝爱笑,再加上名字与“微笑”谐音,他在学生中有个昵称:“微笑”老师。这位不到50岁的数学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与合作者证明了“实Fatou猜想”——被菲尔兹奖获得者斯梅尔列为“21世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之一”的猜想。2009年,他以历届最年轻获奖者的身份获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解读

角度一:坚持。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沈维孝,5岁读书,16岁上大学,参加初中和高中数学联赛,分别拿过安徽省一等奖。“我在数学上有一定天赋。但光有天赋没用,努力也极其重要。”真正开始从事数学研究后,沈维孝发现任何一门学问,要做到一定深度、高度,需要持之以恒的专注。他与合作者证明的“实Fatou猜想”,攻克了近十年之久。从博士二年级开始,他就对这个问题充满热情。期间他遍翻论文、反复推演,直到2007年才彻底解决。这一成果被菲尔茨奖获得者斯梅尔列为“21世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之一”,也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

“数学研究大多数时候是比较枯燥的,要查阅很多资料,做许多复杂的计算。”沈维孝坦言自己享受研究数学的过程,“有些难题,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想出答案,某种意义上就像爬上了山顶,让我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虽然,它可能只是个小山坡。”

角度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数学老师、数学家、院士……即使拥有众多头衔,“老师”仍是沈维孝最看重的一重身份。

在复旦大学,沈维孝承担了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实变函数”“复变函数”的教学工作。写得一手清晰漂亮的板书,是沈维孝教学的一大特点。一进入沈维孝的办公室,便可以看到一块黑板,方便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路。

大部分科目或许使用课本或者幻灯片讲义就能授课,但数学学科注重逻辑推理。“我们数学系的老师,上课时大都喜欢用粉笔板书,我们特意要慢下来,为的是让学生跟着一起思考,把学习数学的思维教给学生。”独立思考比接收知识更重要。他喜欢把习题课上成讨论课,让同学在黑板上讲解,因为独自站上讲台,就是一个思考和整理的过程。

在他看来,基础数学研究的结果,有着不确定性。但是培养人才,是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一个最基本、最明确可见的手段。

角度三:内心丰盈的人生。

沈维孝说,在和数学打交道的30多年中,其实大多数时候感受到的是挫败感,“有好几次,我梦见自己解出了题,醒来后只记得那种兴奋的感觉,但怎么也想不起梦中解题的方法”。

早年,沈维孝曾对一个核心问题非常感兴趣。“研究了几年,有些想法,看上去离目标只差一步,但最终没有实现。”工作后,沈维孝又对这个问题研究了五年,依然没有头绪。“那怎么办呢?”面对提问,他淡然一笑,“那就先放放。我们可以对有些事情感到困惑,但永远不要忽略你当下必须要干的事情。”

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会带来更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听上去有些孤独,但内在是丰盈的。也正因为此,沈维孝很享受这个过程。对于他来说,有一间宽敞的办公室,有一块大大的黑板,足矣。

运用示例:沈维孝对学术的执着,深刻体现了“坚持与创新”并重的科研精神。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特质,更是所有科研工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真正的学术高峰,并非轻易可达,它要求我们以敏锐的洞察力揭示问题本质,更需以无限热爱与不懈追求点亮科研之路。科研之旅,漫长且布满荆棘,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方能稳健前行,在未知的征途中不断突破自我。

(编辑: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