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快递,送出一段自己的精神之路

作者: 张晗

胡安焉,打工人,写作者。近二十年间走南闯北,于不同的城市工作、生活。热爱文学的他一直怀有一个文学梦,终于,借着《我在北京送快递》的爆火,他正式成为一名作家。

《我在北京送快递》是胡安焉创作的非虚构作品集。书中收录了胡安焉十余年间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多地,前后从事的19份工作经历的回顾。从酒店实习服务生,到面包店学徒、便利店店员,胡安焉以近乎摄像机般的敏锐捕捉下了打工经历中的“悬浮”时刻。书中不时展露出他对自我意识形成过程的锋利解剖,在与外部世界的碰撞中,他逐渐撞出自我粗糙的边界与轮廓,并用肉身去反复验证、推翻、重建并打磨自小被规训的精神世界的秩序,最终收回精神疆域的自决权。

片段摘录一:假如我每天下班比别人晚、挣钱比别人少,我就会烦躁和不满,然后变得不太在乎这份工作了。就像深海里的鱼都是瞎子、沙漠里的动物都很耐渴一样,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很大程度上是由我所处的环境,而不是由我的所谓本性决定的。

适用主题:环境;内耗;初衷;自我认识……

运用示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说明了环境对于人的重大意义。我们也都知道环境的重要性,但是却忘记了,唯有良好的环境才可以正向地改变我们的命运。胡安焉在《我在北京送快递》中提及自己有段时间内心非常焦虑。是因为他想到自己下班比别人迟、赚得比别人少,就会很不开心。他后来意识到了,是因为自己太在乎周遭的环境,如果不慎进入了一个不断内耗的环境,那我们还是要选择立刻悬崖勒马。

片段摘录二:由此我想到,所谓的自由,实际上在于你能意识到什么,而不在于你享有什么。对于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来说,尽管每年的农务受到二十四节气的限制,但他不会感觉到有什么不自由。农闲的时候和亲朋打打牌,农忙的时候干完一天的农活儿,晚上回家喝点儿小酒,感觉惬意且满足,仿佛自己所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可是文化水平越高,思维和意识越复杂,人就越难在工作中感觉到自由。其实我想说的自由,是一种建立在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上的个人追求和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真正区别于另一个人的精神内容。我觉得假如更多人向往这种自由,世界将会变得更多样化、多元化,更平等和包容,更丰富和多彩。因为向往自由,人们才会有不同的追求,而不必总在狭窄的独木桥上互相倾轧。

适用主题:自由;个人追求;自我实现;精神价值……

运用示例:我很好奇,自然所赋予的和谐与从容,可以完全等同于自由吗?作家胡安焉在自己的作品《我在北京送快递》中曾这样解释自由:“所谓的自由,实际上在于你能意识到什么,而不在于你享有什么。”在他看来,自由的释义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上的个人追求和自我实现”,所以对于自由的获取,我们不应该只看到眼前,而应该去往更为高远的精神世界。寄情山水也好,工作闲暇之余的休憩也罢,只是暂时的精神满足而已,而那些赋予了我们人生意义的精神价值,才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最高价值的自由。

片段摘录三:我一踏入社会,就察觉到了身边同学的改变,而且这种差别随着时间的流淌蔓延得越来越广、浸渗得越来越深。而我好像完成不了他们那种自然而然的蜕变。我始终不明白他们是怎么从一个学生摇身一变成为成人的。我怀疑他们早在还是个学生时,身体里就已经藏了一个成人。

适用主题:时间;改变;坚守自我……

运用示例: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感慨时间的残忍,一眨眼,我们就从无忧无虑的孩童迅速地进入了成年人的世界。而当我们开始在这个繁杂的世界奔波劳碌的时候,也惊讶地发现,自己似乎被现实渐渐蚕食,于是那么多人调侃着“长大后,我们成为自己曾经讨厌的人”。所以看到胡安焉的故事,内心确实是动容的。身怀文学梦的他辗转了十几份工作,他揶揄自己拥有的是一份“伟大的失意”,赚不了大钱,做着很多人不屑于从事的工作,但是他并没有对自己的现状多说什么。他明白自己“完成不了他们那种自然而然的蜕变”,但这样又如何呢?回到出租屋,看起自己喜欢的书,提起自己珍爱的笔,他在陋室中写下了《我在北京送快递》,这个文学梦,虽然迟到了十几年,但终究还是被世人看到了。

例文

咽下奔波的路

□浙江省新昌中学 朱楷元

卢梭曾这样描述人的生存状态:“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虽然时光隔了三百多年,但这句话依然是一句箴言,并且越发贴近当代都市打工人的生活现实。

于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的这种束缚感依然存在,并且不是个别人的难题,而是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的无解现状,甚至让身为高中生的我开始焦虑起自己的未来:究竟该如何在生活里找到一条路,才能穿越其中的奔波与坎坷?

然后我读到了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

早出晚归、四处碰壁,虽然这些新闻上常见的遭遇,都被胡安焉化作几句笑谈,但在当时,却是一段相当艰难的旅程。失眠的作者买不到安眠药,就选择了饮杂牌酒入睡,导致次日“每一步踏下去,路面的高度都不同”。只是简单几个字的描述,却让人读得心疼。我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位打工诗人:“习惯了加夜班,一旦放假反而在梦之外徘徊。”同为打工者的他们,生活一样没有太多的保障,于是这样的糟糕情况,也慢慢成为这些打工人的标配。

打工,确实很艰难,更难的似乎是一旦打工,人生就被贴上了标签,仿佛是一份不入流的工作,未来也被定了型。于是那种人与社会的疏离感,成为他们心中真正的煎熬。“在这里干活的人,大多不喜欢交谈,完全不热情主动,就像沉默的老农民。”明明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可作者却始终无法融入城市的脉络。而这样的孤独感,不仅仅源于工作性质,更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之间缺乏深度交流的普遍现象。毕竟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的自我认同逐渐模糊,生活的意义也变得难以把握。于是,在这种彼此的边缘化之中,一个个打工人在都市的钢铁丛林感到无所适从,逐渐被生活击垮。

好在即便这样的工作条件,我们仍然可以见到胡安焉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在谈及曾经的师傅飞哥时,他这样写道:“他突然指着围墙上一个看着像鸡埘的洞对我说:‘这里住了一窝流浪猫。’然后他停下三轮,下车学起了猫叫,想把猫引出来。”囿于奔波之中的劳动者没有太大的野心,所以给出的生活真谛极为可爱纯粹,展现出了一个人应该坚持的本真模样——即使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内,个体也在艰难中坚持自己的价值,这正是这本书试图探讨的重要主题。

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咽下长满水锈的生活,于是像胡安焉和陈年喜这样的作家,告诉了我们生活的另一种命题,那就是透过生活的艰辛,求索自己想要的答案。

读完这本书的我终于明白了,属于我们人生下一段的故事,只能够自己来写。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我们总得自行改变现状,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更要突破其中的无数阻碍,就像朱光潜先生说的那样:

“此时,此地,此身。”

评点:文章深入探讨了打工人群体在都市生活中的艰辛、孤独与坚持。

1.分析深刻,见解独到。作者没有停留在对打工者生活现状的描述上,而是更进一步分析了他们孤独感的来源和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疏离。也肯定了打工者在艰难中坚持自我价值的可贵品质,这种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使文章具有思想深度。

2.素材丰富。文中多次引用其他文学作品和学者观点,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化底蕴。

3.结尾有力,引人深思。作者以朱光潜先生的名言作为总结,有力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激发了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指导教师:张晗/编辑:于智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