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人间烟火处,觅喜悦由来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王南

“喜”,字义为高兴、快乐、可庆贺的,自古以来便是心灵欢腾、值得举杯同庆的情感象征。追溯历史长河,“喜”字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更如同涓涓细流,悄然融入每一代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喜事”的内涵与外延愈发丰富多彩,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的获得,更多体现为精神层面的满足与心灵的富足。人们更加注重内心的感受与成长,将每一次心灵的触动、每一次梦想的实现都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喜事”。

新  生

周艺不到20岁的时候,由于意外导致高位截瘫。虽然他暂时脱离危险,但意外留下的“后遗症”却难以抹去。坐上轮椅之后,周艺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出门,也不与外界接触。不同于周艺的颓丧,他的父母总是乐呵呵的:每天下班,父亲就会推着儿子逛公园、打篮球、做康复训练。谈起未来,也满是自信——“他总有一天,能够重新站起来!”

父亲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带着周艺去爬一趟泰山。为此他做了很多准备,锻炼身体,检查心肺功能,买好了登山的背带,说什么也要把儿子带上去。提前一天去踩点时,工作人员告诉周艺父亲,除了可以坐车的地方,还有很长一段山路必须自己走上去。望着面前长长的台阶,他依旧笑呵呵地说:“胜利就在眼前了,怎么能退缩呢?”

第二天天还没亮,他们出发了。黑漆漆的望不到头的台阶,父亲就这样一路背着瘫痪的儿子慢慢往前走。从天黑爬到天亮,这条山路好像周艺受伤后一步步走过来的路。只要有个目标,下定决心坚持住,总能到达山顶。这也是他坚持登泰山的真正目的。他所要攀越的,不仅是眼前这座泰山,还有压在儿子心头的“大山”。

清晨,5点57分,天际线浮现一抹红光,正映在一对父子满怀欣喜的脸上。这是新的一天,也是专属于他们的“新生”。

成  长

张鑫是中国首支滑板队的女子碗池选手。18岁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她,出于好奇参加了一次全国滑板选拔赛,从此成为国家首批滑板运动员。

在此之前,张鑫从未接触过滑板运动。面对高耸且深邃的碗池,她感到非常恐惧。然而,经过一次次的训练,她逐渐找到了信心。面对高强度的全封闭训练,张鑫选择坚持,努力成为一名专业滑板运动员。每周六天,每天八小时的训练强度,一个动作可能需要尝试100次才能成功,但张鑫的练习次数往往达到1000次。每一次跌倒后,她都会重新站起来,继续练习。这些经历,正是她成长的足迹。她一直勇敢地挑战自我,在2018年亚运会上荣获季军,在2019年的奥运会资格赛中取得了第九名的佳绩。她的教练说:“虽然以现在的能力与水平,还拿不到第一。但张鑫的成长,就是不断超越了昨天的自己。”

在近几年的训练中,她虽然遭遇了无数伤病和自我怀疑,但滑板运动为她带来了日益增长的自信和热情。

传  家

陈传鑫年纪虽不大,在警队里却是一个“老好人”,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和我父亲一样”。陈传鑫的父亲陈德骅是全国知名的警队劳模,因对所管辖区域内的老人们热心照顾而远近闻名。父亲一直是陈传鑫的榜样——他们既是父子,又是师徒,也是战友。

陈传鑫所分管的曹杨一村是昔日的明星社区,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成了设施老旧和生活不便的代名词。曹杨一村的改造刻不容缓,但旧改签约一度陷入僵局。一村王爷爷病故后,子女对留下的房屋使用权产生了分歧,陈传鑫一次次登门,不是敲不开门就是不欢而散。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陈传鑫不禁自问:“该怎么解决?”他向父亲求教。“你试着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用真心、真情去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困难。”父亲的话点醒了他。在他的努力下,王家成功签约。

经过几年的社区工作,陈传鑫也渐渐像父亲一样,站在居民角度思考、分析问题。“俗话说,父爱如山,在我这里是最切实的体会,有这样优秀的父亲,压力太大了。”陈传鑫笑着说,“我只能沿着父亲的脚印,一步一步,把自己的路走踏实,像他一样把这份初心和荣耀传承下去。”

希  望

来自山西长治的郑娥则,患有白内障。医生诊断,她的眼底朦胧、核硬、后囊混浊,属于较难医治的情况。幸运的是,她有机会到中华健康快车医治眼睛。

中华健康快车是一个慈善医疗项目。这是一辆经过特别设计建造的眼科火车医院,车内备有充足的手术器械,以及完善的水电设施。这列火车载着全国各地的优秀医生,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开进偏远农村,把优质的医疗服务带到病人身边,为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的手术治疗。

列车上,郑娥则与等待手术的老人们互相鼓励。他们感慨道,70、80岁了还能把眼睛治好,这真是我们的福分。郑娥则的手术十分顺利,她激动地说:“瞧见光亮了,瞧见大字了,模糊十年了,今天终于能看清楚了。”

健康快车自1997年开始运行以来,已在全国范围内免费完成了数十万例的白内障复明手术。健康,是喜;守护人民的健康,也是喜。火车继续前进,为下一站的人带来光明的希望。

团  聚

五十多岁的企业经理张云文关上办公室的门窗,打开实木办公桌上的音响,随着霹雳舞曲的节奏传来,力量由他的肩头传递到指尖。这个穿着西装衬衫的中年男人跳起舞毫不含糊,一招一式都带着年轻时的影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云文爱上了霹雳舞。他便召集了七个朋友,组成舞团“七小福”。七小福霹雳舞团每周下乡表演,成为了当时遂昌地区的偶像组合。如今七小福和他们的粉丝都已年过半百,张云文却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重新召集七小福,组织人生最后一场霹雳舞表演。

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重新跳起来不是件容易事。“我肚子比嫦娥的月亮还圆”“筋都拉不直了”……虽然体力不如当年,但意志却异常坚定,他们坚持跑步、游泳、劈叉、下腰,干着活也不忘练习舞蹈动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体会过这样为自己的爱好而努力的兴奋感了。表演这天,实在无法赶来的老幺王赳赳,派来了同样热爱跳舞的儿子延续自己的梦想。

音乐响起,台上的他们展示着帅气的舞姿,台下的观众欢呼雀跃,一起舞蹈。时间仿佛穿越回了1991年,一切似乎从未改变。

收  获

种粮,是“一代粮王”刘文豹最朴素的执念。以古驿镇为起点,在此后40多年时间里,从汉江上的襄阳鱼梁洲,到黄河边的宁夏银川和石嘴山,再到鄂北岗地上的湖北枣阳,刘文豹父子累计开荒改良土地2万多亩,生产7800多万斤粮食。尽管种粮之路充满艰辛,每一次辗转都伴随着无奈和挫败,但刘文豹始终没有远离这个行当。他曾在襄阳城里买了房,尝试着享享福,可仅仅几个月后,他便感觉浑身不舒服。“他就是离不开田。”家人都知道刘文豹的“病根”。如今,刘文豹已“退居二线”,将农场交由两个儿子打理。

金秋十月,宁夏贺兰山下的黄河岸边,金色的稻谷成熟了,刘文豹收获着他的幸福与快乐。“万物土地生,人们在生活当中都离不开土地。我也是一个离不开土地的人。种地是一个最不赚钱的东西,但是它又是一个最牢靠的东西。”刘文豹说。人这一辈子,好多事搞不明白,但他却搞明白了一件事,就是种地。

主题思考

角度一:“喜”文化植根于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沃土。

《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喜,乐也。从壴从口。凡喜之属皆从喜。喜意为欢乐,会意字,壴即鼓,表示乐器,闻乐而乐,笑出于口。古时人生有四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见,喜不仅指物质生活的丰裕,更指精神世界的充实和满足,它囊括了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时刻,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梦想与追求。

角度二:“喜”字背后,是生命的暗涌。

中国人的“喜”不靠神灵眷顾,不求长生不老,亦不图万贯家财,而是用笑化解世间的苦,用平凡理想撑起生活的日与夜,让自己成为光,去照亮所爱之人的岁月悠长。“喜”的背后是无数次生命的自我抗争,或是被别人默默守护。

角度三:喜事蕴涵着世事的更迭与希望的传承。

每一件喜事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变迁,也承载着文化与传统的延续。无论是新生命的诞生、个人的成长蜕变,还是国家的发展进步,都寄托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过去经验的总结。这样的时刻,总是让人感受到时间的力量和生活的意义。

运用示例

王小波曾写道:“虽然人生在世会有种种不如意,但你仍可以在幸福与不幸中作选择。”生活拦不住向前走的人,我们往往只是缺乏一点勇气。所谓喜事,也并不需要有多重大,可能只是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安慰的拥抱、下班路上无意中看到的一抹晚霞、疲惫地走进地铁时正好空出来的座位……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之中,总会有一些人、事、物带给我们继续前行的治愈力量。那些希望产生的微小瞬间就像是点点星光,虽不耀眼,却始终照亮我们穿过漫长黑夜的道路。

喜悦的力量看似平凡,却得来珍贵。青年的成长与蜕变,一代又一代人的来和去;对家园无怨无悔的建设,都在这片土地上挣扎着开出了喜悦的花。喜事,是幸福感和获得感最真实的浓缩显现。每一件平凡人的喜事背后,是付出、是苦涩;是传承、是超越;是变迁、是发展;更是那些朴素情感和火热生活映照出的生动时代。

人生的痛,从来由不得我们选择。然而,最灰暗的角落,也会透进一丝阳光:一次日出、一次远行、一部电影带来的感动、一句亲人的鼓励、一条暖心的网络留言、一个善意的微笑……这些细微而真实的瞬间,如同甘露般,在生活的无味与苦涩中悄然酝酿出丝丝甘甜,激发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喜事大概就是不如意的生活下永远有希望。”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每个人,都将收获那份独属于自己的喜悦与成就,无论其形式如何,都值得我们倾尽全力去争取与珍惜。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

上一篇: 精品素材
下一篇: 单元任务——学习之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