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芙·扬松——种点土豆,做几个美梦
2024年是托芙·扬松诞辰110周年。这位在芬兰家喻户晓的诗人、画家,最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姆明之母”。她创作的姆明童话,单纯而温暖,是很多人的童年美好记忆。她从14岁起坚持创作了近70年,“创作与爱”是她一生的座右铭。1966年,她获得国际安徒生奖。
无论是艺术绘画创作、姆明故事的讲述,还是小说创作,扬松都毫无保留地坦率表达自己,她的创作与她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面对着纷乱复杂的世界,托芙·扬松坚持自我,构筑着自己的生活——“或许我的激情没什么特别的,但至少它是属于我的。”
人物解读
角度一:一切创作,都是自画像。
托芙·扬松出生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父母都是经济并不宽裕的艺术家。7岁时,她将创作并出版个人作品的梦想付诸实践,开始在家制作小册子,里面是一些她自己创作的短篇小说和诗歌,包含文字和图画。25岁那年,她已作为一名绘画艺术家崭露头角。像许多同龄人一样,她不断思考着一些难以寻得答案的问题:“是否有一天我能全心全意地去爱?我是不是有能力通过我的艺术给予人们一些东西?我能否有一天让自己感到幸福?在生活和艺术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对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来说,创作是她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情感的方式,而非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回应。她讨厌艺术中的倾向性,并且只想表达自我。她曾说:“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不会想着别人,也不应该想着别人!我相信每一张画布、每一个静物和每一处风景,一切的创作,本质上都是创作者自己的画像!”对自我的坚持,自然引向了对生活的捍卫。在漫画《姆明和盗贼》中,扬松表达了坚定的态度:“我只想过平静的生活,种点土豆,做几个美梦!”这句宣言成为“姆明精神”的象征,也是扬松在世事纷扰中所作出的选择。
角度二:克服恐惧。
1964年的一次访谈中,当被问及她的作品是为谁而写时,托芙·扬松明确表示,她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孩子们——至少不是首要原因。起初,她写作“姆明谷”的故事只是为了开辟一条逃离残酷生活的道路,“在幻想的世界里获得片刻喘息,去思考一些其他的事情”。
后来,她收到很多读者来信,几乎都来自那些感到害怕、焦虑和孤独的孩子。“如果说我的作品会吸引某些特定的读者,应该是那些不合群的人。我指的是那些很难融入任何群体的人,那些总在群体以外、处于边缘位置的人,那些害羞的人,那些设法逃脱或者躲藏起来的不合群的人。”
她曾经收到一封特别的来信,一个小男孩在信中倾诉自己总是被忽视,没有人真正注意过他,他对一切都感到害怕。小男孩在信中的署名是“托夫勒”。后来,托芙为他创作了第二本诗歌形式的绘本《谁来安慰托夫勒?》,她相信,如果小男孩能找到并拯救比他还要胆小的角色——图伊图,他的自信心将会增强。
托芙·扬松努力保护儿童世界的纯真元素,包括那份神秘感、温柔的情怀以及不可避免的现实残酷,她不愿意让任何属于孩童世界的特质消失。通过正视并接受他们的快乐与恐惧,孩子们能够体验到成年人容易遗忘的感受,比如与简单事物的亲密接触、安全感,以及与之相反的无处不在的恐惧感。
角度三:除了禁止本身,没有任何事情应该被禁止。
托芙从来不会给她的读者定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规矩,即便是儿童读者也不例外——没有任何事物注定要遵循一个模式,没有什么东西注定要被限制在固定框架之内。在充满爱与关怀的姆明世界里,除了禁止本身,没有任何事情应该被禁止。
在《姆明谷的夏天》中,史力奇的敌人——公园保安和园丁阿姨,他们住在公园里,把公园里的每一棵树都修剪成球形或者方形。所有的廊道都笔直得像老师的教鞭,只要哪根草敢从侧边探出头来,立马就会被剪掉,逼得它立马重新往上长。一群被严格管教的森林小娃娃,在这个被高高栅栏围起来的公园里玩耍。公园里到处都贴着禁止标志:禁止吸烟,禁止坐在草地上,禁止大笑,禁止吹口哨,禁止跺脚。看到这里,史力奇做了一个决定:把所有的禁止标志都撕掉,让每一根草都可以自由生长。他也确实这样做了。
角度四:死亡是如此自然的事。
托芙的一生,始终以创造性工作为重心。她画油画、插画,笔耕不辍于文字世界,做了相当于好几个人一生的工作。她涉猎的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童话故事、小说、剧本、诗歌、歌曲、舞台设计、壁画、插画等多个艺术种类。
在80岁生日时,托芙被问及如果能重新活一次,会如何选择?她回答,自己过上了令人兴奋的、多姿多彩的生活,尽管也经历过艰难,但她对此感到非常幸福。她认为,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工作,然后是爱。
然而,癌症的侵袭使托芙病倒。面对病痛和频繁的手术,她保持着一份超然的平静。在向一位好朋友透露自己即将离世的消息时,她轻描淡写地说:“亲爱的,我原本以为打这个电话会很难,但事实上一点都不难,毕竟死亡是如此自然的事。”
金句摘录
“永远,永远,让生命归于和平与安静,还灵魂以自由和轻松。”
“如果太崇拜一个人,就永远不会完全自由。”
“一个人必须有敢于发怒的勇气,才能真正地存在,在鱼龙混杂的人群中做真正的自己。”
“你必须关上一扇门,然后打开另一扇,不能每一扇门都留着。你得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坚定地一直走下去。”
“房间里有四扇窗户,因为大海从任何角度看,都一样漂亮。秋天已经越来越近了,岛上迎来了一群陌生鸟的拜访,它们此行是要向南迁徙,有时候它们会背着阳光,交叉排列着从窗户里飞过,和它们在树林里飞翔一样。”
“夜幕下的小船,是一种美妙的景象。桅杆顶端的灯照亮了整个世界,整个世界都在沉睡中,海岸线消失在身后,这就是新生活的开始。”
“在一本儿童书中,必须有什么东西解释不清,不必图解。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去想,或者让他们在可能和不可能的情况下去自我感受,这样才好。应该留一条路,让作家在此驻足,而让孩子独自继续走下去……”
运用示例
真正的成长并非盲目地顺从或模仿,而是勇敢地探索自我,坚持内心的信念。即使面对重重困难与挑战,也要坚定不移地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在托芙·扬松的时代,芬兰社会深受保守的性别角色与道德观念的束缚,女性往往被限定在传统的家庭角色内,难以触及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与心灵自由。然而,托芙以非凡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不仅追求个人的自由与独立,更倡导女性应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地位与机会。这种对自我价值的不懈追求和对打破束缚的深切呼唤,正是当代青年在成长道路上应当秉持的宝贵精神。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