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过好每一天,你就在创造历史
王笛,出生于四川成都,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历史学家,现为澳门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他是当代人文社科学者中少有的同时以中英文不断发表学术著作的华人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作数量众多且质量颇高,曾先后荣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吕梁文学奖等重要奖项。他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历史的研究,致力于重新发现和书写底层人的生活空间,展现了历史书写的全新尝试,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更为真实、温情的一面。
人物解读
角度一:跨出封闭的世界。
王笛出生于1956年,属于在饥饿和动荡中过完童年的一代人。尽管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但他主动要求下乡插队,后来通过招工回了城,在铁路局下属的砖瓦厂工作。那段时间的重体力劳动甚至比下乡时更繁重,厂里规定每天只工作4个小时,剩下的时间,王笛几乎全都用来画画和读书。他希望通过这些,保持对更广阔世界的期待和想象。正是因为有这些技能,他被调到了工会。那是个人人羡慕的“铁饭碗”,但对他来说,这依然是“不够”的。没多久,他再次作出了旁人不理解的决定:参加高考,去上大学。
1978年,王笛拿着几乎接近满分的历史成绩,考进了四川大学的历史系。31岁时,他成为川大最年轻的副教授,两年后完成了第一本学术专著《跨出封闭的世界》。成功来得太快,很长一段时间里,王笛都处于迷茫的状态,不知道未来的学术道路如何走。于是,他便开启了又一次“叛逆”——放弃拥有的一切,去美国读博。
这同样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光是语言这一关,王笛就“死磕”了很多年。但他的人生准则是,只要手里做一件事,就尽最大努力。之后,他每天学语言、读书、上课、写作,不仅拿到了博士学位,还一路做到正教授,并出版了4本英语专著。
王笛说,在后来的许多年里,他的第一本书就像是一种人生的隐喻:该怎样跨出我的封闭的世界?这是他提给自己的问题,也成了推动自己的动力。
角度二:“日常的史诗”与“碌碌有为”。
在专业研究上,王笛同样走了一条“另类”的路。中国的历史传统是强调帝王史观、英雄史观,但王笛把视线转向了微观史学,关注普通人。他对“人”有着天然的关切和关注。在茶寮,他和茶艺师聊起从业的经历;在皮影戏后台,他又和皮影师聊起了关于皮影的种种。王笛说:“对普通人的观察和记录,反映的是背后共同的处境。虽然个人的故事各不相同,但面临的问题可能是相同的。”这样的微观史学视角不仅有确凿的历史意义,同时,对个体也有很大的价值。
过去,人们常常听到“帝王和英雄创造了一切历史”的论调。在这种观念的灌输下,普通人容易看轻自己,甚至削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王笛指出:“如果仔细去看历史会发现,中华文明、社会发展,是千千万万个被遗忘的普通人创造的。所以,是普通人创造了历史。”他反复强调,普通人每天上班下班、养育儿女、赡养老人,这些行为本身就是对社会的贡献。虽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但同样是史诗。
角度三:一个普通人如何“更好”过一生。
在王笛身上,总是有种与生俱来的松弛,身处各种场合,他的感官总是敞开的。他会在意摄像师的线与录音师的电池,会张望胡同里的小杂货铺,也会谈及互联网上正在热议的文章。他对日常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一切充满好奇,同时保持着对时代和社会的关心。
万圣书园的创始人刘苏里评价王笛说,他首先是一个温良的人文主义知识人,然后才是领域内的研究专家。这也是很多人对王笛的共同印象。
这些年,无论在学校还是外出参加社会活动,王笛都能接触到很多年轻人。他能感觉到他们普遍面临的困境与焦虑,以及想要在历史中寻找答案的迫切。“大家在说‘躺平’,这当然不是简单的调侃,我想很多年轻人说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子,内心可能是在用这种态度来批评他们的环境。”
在客观环境之下,年轻人如何“更好”过一生呢?王笛说,他理解的“通透”,是看清了事情的本质和全貌,但依然在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锚点,从“该做什么”的声音中辨清“想做什么”,才是“更好”的自己。比如,当成功学、做人上人的浪潮席卷时,意识到过好日常也是一种幸福;在普遍迷惘的年代,不要陷入纯粹的消极,尽量找到支撑自己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保持尊严而不被驯服。
角度四:开放与矛盾。
10岁前,王笛住在成都布后街2号的大院里。那是一条典型的成都小巷,有卖豆浆油条的早饭铺子,有糖水铺子、街边的手工匠和各种小吃食。那里还有一间茶铺,“总是座无虚席,烟雾缭绕,人声鼎沸,扶手已经磨得像黄铜般发亮光滑的竹椅,三件套的盖碗茶,火眼上烧着十几个生铁茶壶,外加一个大水瓮的老虎灶……”在王笛细腻又温情的笔下,成都街头生机勃勃。他提到,“成都如今多发达,被认为是准一线城市,民国的时候只有几百家茶馆,现在大概有上万家。也就是说,茶馆并没有影响到现代化,它们是不矛盾的。”
王笛对科技持有一种积极的乐观,经历过20世纪的人,能感知到后来的社会发展和个人权利空间的获得,得益于科技的进步。甚至他还设想过,在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变得愈发强大的未来,大量档案数字化后,AI也可以写出微观史的书。这样的开放性,使他显得矛盾。他留恋传统,但选择生活在当下;他对科技进步抱持乐观态度,但也对已出现的失控征兆表示担忧;他是一个历史研究者,但不相信历史有固定规律,且认为未来也不可预测。
金句摘录
海面上的波涛往往由下面的潜流决定,所以我们要把历史放到显微镜下,仔细分析,只有听到普通人的声音,才能得到有血有肉的、更鲜活的、更真实的历史。
所谓史诗不一定就是大事件、大叙事,它是我们身边真真切切的生活。一个普通人,一个小空间,一个小家庭,集合在一起,就是日常的史诗。
那些宏大事件,看起来波澜壮阔,但不可绵延持续,而日常才是永恒,值得我们不知疲惫地吟诵。
这就是历史的生命力,永远没有标准答案,永远无法盖棺论定,它使我们心有戚戚,也让我们心存敬畏。
运用示例
在这个纷扰多变的世界里,人们对于“更好”的定义不相同。有人说脚步快些更好,有人说慢下来才是更好;有人说旷野的开阔是更好,有人则说轨道的安稳是更好。然而,真正的“更好”并非外界标准所能定义,而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自我认知和追求。王笛作出逆流而行的选择,正是源于对“更好”的追求,以及对自我的清晰认知。找到自我的热爱和价值所在,才能抵御潮流的裹挟,真正地成为更好的自己。浪潮来来回回,这份对“更好”的追求永远是锚点所在,让我们不盲从、不设限、不被驯服,从而为未来保留无限的可能性。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