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一代国士,一片丹心

2024年8月17日晚,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周光召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周光召是相对论性螺旋散射振幅概念和相应的数学描述的早期提出者,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律(PCAC)的奠基者之一。他领导并参与了爆轰物理、辐射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战略核武器的设计和定型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除此之外,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这正是对周光召人生的深刻注解。

人物解读

角度一: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1957年1月24日至1961年2月20日,周光召被派往位于苏联杜布纳的联合核子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在杜布纳,周光召获得了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他的工作处在科学前沿,与同期做相关工作、后来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处于同一水平。他如果继续做,相信一定会有很多突破。”学生吴岳良说。然而,当得知中国原子弹研制事业需要人才后,周光召主动请缨,决定立即回国。“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科学家,我愿意放弃自己搞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1961年5月,周光召正式加入核武器研制队伍,从此隐姓埋名近20年,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9年,周光召回归他热爱的理论物理研究事业,在“关于非平衡量子统计的闭路格林函数”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论文成为物理学界的经典文献。可当得知将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时,他再一次放弃自己的兴趣。“面对选择,周先生衡量的是哪个地方能发挥更大作用、为国家作更多贡献。”

角度二:“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1964年10月15日深夜,距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预定时间已不足24小时。此时,一封来自罗布泊试验场的急电对原子弹的设计提出了疑虑。上级希望负责核武器理论物理研究的周光召等人做估算——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概率是多少?周光召和同事们运算了整整一个晚上,次日上午,将一份联合签名报告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报告认为,经计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可能性超过99%。除了一些人为不可控制因素,原子弹的引爆不会出现任何问题。这份报告可谓原子弹爆炸前的一颗“定心丸”。正是因为这份报告,周恩来总理正式批准1964年10月16日15时起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0月16日下午,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从此跨入有核国家行列。

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有人称赞周光召为此作出的重要贡献,他却说:“科学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制造原子弹,好比写一篇惊心动魄的文章。这文章,是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和科学技术人员不下十万人谱写出来的!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而已。”

角度三:热爱科学,求真唯实。

周光召一生热爱科学,坚持求真唯实,敢于质疑并与权威叫板。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教授展示了自己关于粒子自旋问题的研究成果,而周光召却阐述了相反的意见。那位教授恼怒地说:“你的意见没有道理!”周光召没有立即反驳,而是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一步步验证了自己的观点,并发表了相关论文。这也是后来著名的“相对性粒子螺旋态”理论成果之一。

周光召不迷信权威的态度,为后来推进核武器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第一颗原子弹的总体计算陷入困境,科研人员为一个关键数据反复计算了9次。由于是苏联专家提供的数据,很多人都想当然地认为是正确的。周光召巧妙利用最大功原理论证了苏联专家提供的数据是不合理的,终结了争论,推动总体计算继续进行。这是他为原子弹研制立下的首功,为推动核武器研制中的自主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角度四:用赤诚之心感染年轻人。

“光召先生是一位身体力行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校训的人,是一位杰出的清华校友。”2019年5月15日,在周光召院士从事科学事业65周年学术思想与科学精神研讨会上,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他总是用殷勤的眼光关注着年轻人,用赤诚之心感染着年轻人。”

1947年,周光召由清华大学先修班保送至物理系,尽管自感物理基础薄弱,但他以超出常人的努力,勤学不辍。他甚至主动承担起管理图书馆的职责,以便在馆内多学一些知识。他每一步坚实的奋斗和爱国的选择,都成为了激励年轻人的生动教材。

2004年5月,周先生回到母校,与清华学子就“科技以人为本”的主题进行了深入对话。他勉励清华学子成为“毫无愧色地写在中国的历史上的人”。两年后,在校庆期间,他再次与学生交流,发表了题为“学习、创造与创新”的演讲,强调“善于学习和高度自信是富于创造力人才重要的品质”。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周先生针对一些年轻人在科研中的浮躁心态,给出了诚挚的忠告:“‘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在机遇尚未来临时,如果硬要去强求一些事情,甚至闹情绪,去攀比、嫉妒别人,这是最不值得的事情。”

2011年,在“周光召基金会获奖者清华论坛”上,周先生期望青年科学家们能以真正的科学态度对待社会、对待自己,保持科学精神,理智、冷静地面对各种诱惑,扎实地做好科研工作。周光召先生的这些教诲,无疑对年轻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句摘录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科学家,我愿意放弃自己做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育人做伯乐,莫如做朋友。”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一个民族要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必须要有自信。”

“具体的人生道路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只有怀着深深的爱国之情,以国家需求作为己任,才能保证你们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关头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要放弃自己感兴趣和爱好的事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一个人对自己祖国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国家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运用示例

屈原以《离骚》抒忧国忧民之情,辛弃疾借《破阵子》展壮志报国之心,二者跨越时空,共鸣于深沉的家国情怀。而今,科学巨匠周光召,承此情怀,毅然归国,献身原子能事业,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家有祖国”的信念,照亮国家科技前行之路。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科学探索,那份对家国深沉的爱与不懈的追求一脉相承,是跨越领域、穿越时空的共通语言。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