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风

作者: 孙宜禾

看完纪录片《唯有香如故》,我看到了王安石和苏轼在“浪里淘沙,沙里淘金”的风度,他们为自己心中的大宋充满热忱地追寻着。

王安石是一个固执的人,且对自己的政见有着充足的自信,也付出了快马加鞭的实干。苏洵《辨奸臣》中的言辞,片中所展现的是他的从容淡定,他摊开双手,仿佛在说:我选择接受。从这里,我看到的是一个风趣而不羁的君子形象。

让我动容的,还有王安石面对失地的态度,体现了一位官员的爱国情怀。他斥责保守派花钱赔笑、岁币苟安,也绝不认同司马光割地换几十年和平的主张,这是一个君子的铮铮铁骨。尽管身在江湖,心不忘庙堂,这是一位臣子对国家的忠诚。

在苏轼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不计前嫌找来证据,为苏轼开脱。他始终知晓他们只是政见不合,而非时刻对立。这种正直清廉的君子风范,令人敬佩。

而苏轼同样令人动容。他敢于朝堂之上与当朝宰相王安石激烈辩论,不仅展现了他的年轻气盛、书生意气,更因为他有心怀苍生的坦然。他承认好诗人可能不等于好官,但他目之所及,是科举的公平取士与万千寒门学子的入仕机会。他直言不讳地批评那些迎合权贵、结党营私的行为,用沉香来表达对新政的不满。他虽直率行事、爱憎分明,不合时宜,但他始终坚守着引而不发、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以文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关心天下苍生。

在司马光急于改制废除新法的大刀阔斧中,苏轼指出了司马光的不妥。苏轼并没有站在任何一个党派,绝不似蔡京般奴颜媚骨以求爬上高位,他的心始终保持中立与自我认知。

最终,苏轼与王安石在江宁和解,多年前延和殿的针锋相对,在王安石的一句“沉香还是延和殿骂宰相的味道”中化解。他们殊途同归,再次相见时,美美与共,依然和而不同。苏轼和王安石是很相似的两个人,富有文采,为理想而奔波,也永远坚守自己的立场,只是他们政见不同罢了。

理想主义的他们,用近乎固执的行动去实践理想,如此纯粹,这远远超过了成败本身的意义。

(指导教师:张月/编辑:于智博)

上一篇: 呓语也欲狂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