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牧歌的余响

作者: 陈禹彤

“奶奶,你怎么哭了?”

“不,我只是想起了一条金色的河流。”

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鄂温克族田园牧歌的余响中,我们感受到传统生活在现代文明步步紧逼之下毫无还手之力的挣扎与凄惶,也将视角转向扎根在无数现代人心中的精神“乡愁”:在现代文明的重重迷宫之中,传统文化如何找到出口?

再见了,山林自由的风声,驯鹿清脆的鹿铃,萨满神秘的吟唱……书中最后一位鄂温克酋长女人的苍凉自述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烙印:从二十世纪末至今,传统的生活方式正面临着生存空间的日趋逼仄,而向其发出挑战的,有科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也有人类不断追求、尝试新鲜事物的基因本能。我们清晰地看到,随着许多儿时的“景语”逐渐从“情语”变为“默语”,人们的精神“乡愁”似乎正一点点被稀释在现代城市中。

在某一个午夜梦回的时刻,我们或许会怀念黄牛拖犁的田园牧歌,可谁也不会放弃先进的现代机械;我们或许会怀念互寄锦书的细腻温情,可谁也不会就此合上电脑摊开信笺。年轻的鄂温克人或许会怀念希楞柱外空灵的星空,也同样难以割舍城市中完善的水电供暖设施与闪烁的霓虹……毋庸置疑,历史本是一条单向车道,鄂温克人从告别昨天、迈入今天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会在潜移默化之中被现代社会同化,不再回头——这是时代的遗憾,也是一种必然。

我们明白,文化有生有灭,有起有落,有盛有衰。只是,今天的我,也是昨天的我的延续,难道今天的我身上就没有昨天的我的影子了吗?同理,现代文明建立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二者并非对立的两面,而是同一个人类文明的共融共生。辞别传统的生活方式,拥抱现代文明进程,同时珍惜活着的历史,我们的文化才会薪火相传、弦歌不辍。我们应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中为精神乡愁找到种子孕育的温床:一次烛光晚餐唤起浪漫回忆,一本纸质挂历记录时光点滴,一条为不会用手机的老人专门开辟的就医通道彰显人文关怀……

是的,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并不意味着与传统生活的彻底决裂,而是精神层面的继承与新生。其实,今日我们再谈起传统生活的式微,有的是出于陶渊明式的文人幻想,但更多的则是对已逝去的流金岁月里人和事的眷恋与怀念。因此,不要将传统文化束之高阁,更不必对现代文明弃如弊履。正如鄂温克民族对生灵的敬畏与热爱不会因住进高楼大厦而更改一样,只要流淌在人们文化基因里的情感永不褪色,我们的精神“乡愁”一定能在现代的土壤里向下扎根、向上发芽。

合上书页,小说最后木库莲的回归为这片白茫茫的大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这也让读者在感伤之余又寻到一丝安慰。我仿佛看到,在淡白的月光下,精神乡愁蜿蜒成一条金色的河流,始终流经新的土壤,始终滋润新的土地,始终缄默不语,始终生生不息……

评点

文章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鄂温克民族传统生活的消逝与人们对精神“乡愁”的追寻。作者并未简单怀旧,而是理性分析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指出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共融共生。同时,文章也提出了解决之道,即在现代生活中寻找传统文化的温床,实现精神的继承与新生。结尾处,以金色的河流回扣开篇,寓意深远。

文章构思巧妙,情感与理性并重,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