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遥望的宁静乌托邦
作者: 钱程李娟的文字纯净细腻,如同一支悠长的牧歌,带着草原的清香和风的呢喃,将荒野的苍凉与人间的温情巧妙交织。没有过多雕琢,犹如从大地上生长出来一样,带着天然的质感,淬之真诚,如此便形成了独属于李娟的阿勒泰。
她笔下的景是广阔的。
西北的广袤天地,那是戈壁滩、夏牧场、雪山的交响曲。那儿仿佛没有边际,似乎连时间也被拉长,延展到无穷远。她的笔下,戈壁不仅仅是荒凉,而是一种存在的永恒;她的笔下,绿色不仅是夏牧场,还是大地上最广阔最感人的自由。天地间的辽阔与人的渺小形成强烈对比,正是这种对比,让人有了一种沉静的体验。打开书的那一刻,你我仿佛穿越了几千公里,站在阿勒泰的草原上。那个女青年的喜悦孤独、迷茫思考,拂过牧民深红色饱经风霜的面颊,掠过旷野上孤独沉默的怪石,与你我的灵魂共振。
她笔下的人是坚韧的。
母亲,“她强大到能够随心所欲……所有艰难的事情,都被她做得像是伸手从树上摘下一颗苹果”。叶尔保拉提妈妈,她力大无穷,面团“在她手中驯服得不可思议”;她喜欢跳舞,即使没有音乐,她“展开胖而矫健的双臂自个儿跳”。十三岁的阿依邓,她“站在巨大的面盆前,小小的身子浑身都鼓动着力量”,“所有的小孩也都喜欢她”,她的温柔和耐心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被重视和认可。她,她,她们代表了草原女性的乐观与坚韧,在艰苦的环境下,她们总能找到生活中的小乐趣。李娟的文字轻描淡写,却总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她笔下的人与人,是淳朴真挚的。
牧民们依着古老的传统方式生活,地方小,人情重。“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那个赊下“我们”八十块钱的“普通人”,当想起自己的欠账,“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之后在接下来的八个月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他们贫穷,但重视信用。“当地人礼性很重”,一块布料即人情的象征,“在偏远狭小的喀吾图寂静流传”。这些朴实的风情无疑对现代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网上常有这样的评论,“真希望下辈子做个哈萨克姑娘,没有城市的喧嚣和烦恼,忘却忧愁自由自在生活。”众多读后感出现的词汇是相似的:“明亮”“纯粹”“平静”“质朴”“旷野”……
撇开文学的外衣,李娟从未故意掩饰当地生活的真实现状,反而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展现了牧民生活中的困苦与挣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张力,反映了人们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阿勒泰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李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平静生活的可能,一种回归生活本身的宁静。真正的乌托邦无法找到,然而对它的遥望已经构成了一种期许。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阿勒泰”,那是一个心灵可以栖息的地方。
评点
文章成功地捕捉到了《阿勒泰的角落》中宁静与深邃下“人”的蓬勃的生命力,让读者在片言只语中感受到草原女性的坚韧以及阿勒泰地区浓浓的人情味。在现代人与乡村生活的对比中,作者抒发了对现代人内心困惑和对宁静生活向往的深思。结尾提出寻找“阿勒泰”作为心灵栖息地的观点,进一步升华了主题,令人深受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