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觉醒与自我救赎

作者: 邓霖

差愧感,是由于意识到自己在认识、德行或行为上存有缺点感到的自责与愧疚,也是道德觉醒与自我救赎。

《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初期是一个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人,彼时的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他也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爱纯洁而美好。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空虚,认为女人无非是一种“享乐工具”。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他放纵自己,走向了堕落。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的惶恐印证了“做贼心虚”的说法,“做贼”固然可恶,但“心虚”至少说明作恶者还存有人类最基本的良知。那瞬间的羞愧感,照亮了他黑暗的精神世界,开始了他的道德觉醒之路。

聂赫留朵夫的道德觉醒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他内心的良知始终未泯,对过往行为的羞愧促使他开始反思。正如楚霸王兵败垓下,“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岸边,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可见,羞愧感源于内心的自觉。借康德的话说,若内心没有浩瀚的星空和道德自律,那么,为非作歹的时候也会理直气壮,奸淫掳掠也觉义正词严。

其次,面对玛丝洛娃的不幸命运,他的同情心被唤醒。最后,托尔斯泰本人的宗教观和世界观使聂赫留朵夫发生了思想上的转变,使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复活”。

道德觉醒的起点,是对过去行为的反思和认识。他意识到,作为一个贵族,他享有的特权和财富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底层人民的基础上的,这种觉醒让他决定放弃过去的放荡生活,开始追求一种更加有道德、有意义的人生。在道德觉醒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采取了一系列的救赎行动,他帮助玛丝洛娃,还开始关注其他囚犯的遭遇,为他们争取权利。他的这些行动体现了他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与承担,也是他的一种自我救赎。

因此,聂赫留朵失的自我救赎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核心在于内心的转变和对他人的关爱。在救赎过程中,他逐渐从一个自私自利的人转变为一个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人。这种转变是对自己过去行为的补偿,也是对人性的升华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一个“羞愧感”匮乏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道德沦丧、文明沦陷的社会。聂赫留朵夫在面对过往错误时经历了深刻的内心挣扎,最终实现道德觉醒,并通过实际行动追求自我救赎。这一过程体现了个体成长的可能性,映射出社会道德重建的重要性。

评点

文章从聂赫留朵夫的初期性格特征入手,逐步展开对其道德觉醒与自我救赎过程的描述,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作者分析了聂赫留朵夫道德觉醒的多种因素,如内心的良知、同情心的唤醒以及托尔斯泰本人的宗教观和世界观的影响,还深入探讨了羞愧感在道德觉醒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还通过引用康德的观点,进一步强调了羞愧感源于内心的自觉,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文章紧扣《复活》的主题,探讨了羞愧感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个体成长与社会道德重建的紧密关系。这种探讨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人生、审视自我的新视角。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