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橱窗人”导写

作者: 曹耀华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人,他穿时尚的衣服是为了让别人看,他开的车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所从事的工作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的孩子送名校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的一切都是为了展现给别人看自己的品位或成绩或格调,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眼光做唯一标准,这种人我称为“橱窗人”。——朱德庸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以“橱窗人”为引子,深刻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过度在意他人眼光,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外在评价紧密相连。“橱窗人”,其行为举止、生活选择乃至人生规划,无不以展示给他人看为目的,仿佛自己是一个精心布置的橱窗,里面陈列的每一件物品都是为了吸引路人的目光和赞美。这种生活方式,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与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

文题意在引导学生反思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观扭曲现象,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成功,以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它鼓励学生跳出“他人眼光”的框架,探索个人成长、自我实现与社会评价之间的平衡。

立意方向:自我认知与真实价值;社会压力与个性解放;尊重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鼓励个性解放;认可与被认可……

例文

我笑世多“橱窗人”

□一考生

闲翻朋友圈,一幅幅好友晒出的照片宛若一场五光十色的视觉盛宴:温暖色调的美食故事,精致脸庞的自拍艺术……无不令人赞叹、心生向往!然而,一次不经意的交谈中,屏幕之下的他们,向我透露了这份光鲜背后的秘密:为了一张满意的朋友圈分享照,不惜耗费数小时后期修片,精心配色构图。

听闻此言,我心中那份羡慕之情悄然消散。原来,那些看似高品质的生活片段,竟是如此费心营造,只为屏幕那端观众的一抹赞许,而最终收获的满足与愉悦,也仅限于朋友圈里那虚无缥缈的点赞。朱德庸笔下的“橱窗人”大抵是这个样子吧!

这就是现如今流行的“毛坯的人生,精装的朋友圈。”难道,我们的品位、格调乃至成就,就是这样被定义?答案不言而喻。

细究根本,努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实则是人性弱点使然。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我们往往从他人的评价中寻找自我价值感,这份满足激励我们走出阴霾,奋发向前,以更优秀的姿态赢得更多赞誉。

然而,若一味迎合他人,将他人的喜好视为行为的不二准则,我们便如同橱窗中的塑料模特。人若至此,何其悲哀!在早已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今天,我们怎能让自己看他人脸色行事,而成为他人意志的奴隶?

要摆脱这种“橱窗人”的身份,关键在于坚持自我,勇于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让外界的眼光成为推动自我成长的助力。

回望那轻袭款带、不鞋而履的魏晋名士,以超凡脱俗的姿态,活出了真我风采。阮籍白眼向权贵,谢鲲折枝赠美人,他们随心而动,不畏世俗眼光,在乱世中演绎了生命的华章。嵇康在洛阳东市临刑前,仍从容弹奏一曲绝唱《广陵散》,那份超然物外的气度,至今仍令人动容。他们以自己的理想准则,不拘于世俗的批判,在暴虐的时代中风流浅笑、把盏言欢,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

朋友们,愿你我都能如骏马般驰骋于生活的草原,心中自有缰绳,驾驭自己的行为,不受外界纷扰,不做“橱窗人”。在广阔天地间,活出自己的精彩与自由!

评点:文章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对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橱窗人”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直指那些因过度追求外界认可而迷失自我的行为。结构清晰,从现象入手,层层递进,不仅深入剖析“橱窗人”现象的根源,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之道,逻辑严密。在思想深度上,从人性的弱点出发,对“橱窗人”的初衷给予更为细腻和同情的理解,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洞察力和人文关怀。同时,作者反对成为“橱窗人”的立场也很鲜明,体现出良好的思辨能力和独立精神。在表达上,语言生动,善用比喻,如将“橱窗人”比作空洞无物的塑料模特,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历史典故,来佐证活出自我的重要性和价值,使论证更加丰富多彩,令人信服。

(编辑: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