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知会与知不会”导写

作者: 黄红云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对于学习而言,知道自己不会什么,比知道自己会什么更重要。对于人的成长而言,是否也是这样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写作指导

考生有三种立意选择:一是认可材料观点,论述人成长过程中“知会”比“知不会”更重要;二是反弹琵琶;三是论述两者对人的成长都很重要,不必分孰轻孰重。无论选择哪种立意,均需围绕“更”字并在论证过程中进行充分回应。

从作文评分的发展等级要求来看,本题的突破口宜定在“深刻”这一维度,如何切入才能做到深刻呢?考生可以在“知会”与“知不会”的内涵定义上下功夫。两者均涉及“知”,即了解自我的秉性、特点、本质等;“知会”指认识自我的天赋、特长、优点等;“知不会”既可以是认识自我的缺点和不足,也可以是探索自我未知的领域,寻求突破。选择后者进行内涵界定更易脱颖而出。

具体行文中,如果只谈学习不谈成长,或者没有进行权衡比较,或者“过河拆桥”衍生成为强调“反省”“实践”的重要意义,均可能造成偏题跑题的失误。

例文

荡扬长之浆,扬除弊之帆

□一考生

在漫漫学海中,找到自己的短板比知道自己优势更为重要。毕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全面发展才是第一要义。但在人的成长中,二者又孰轻孰重?

在著名的木桶效应中,最短的那根木板决定了木桶能接多少水,这体现了知道自己不会什么的重要性,知劣势方能弥不足。但在逻辑学中,只使用否定形式将不能实现准确的定义。人的发展亦然,只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很难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前进的方向。在“忒修斯之船”中,一艘船被换掉所有的部件后是否仍为同一艘船的审问也恰与我们只知改变短处的现状相一致。只有知道自己会什么,才能有保持本我的根基。

那么,二者对于个人成长就是全然割裂对立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像人不能一味关注短处、忽略长处一样,只看重长处而忽略短处也有相当的弊端。林语堂曾说:“真正理想的人不是完美的人,而是尽力做到完美的人。”世上当然没有哪个人不是千疮百孔,但正因人无完人,尽力弥补不足才显得尤为珍贵。只发扬长处而完全忽视短处容易与社会脱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浪潮。因此,这双方都相互联系,彼此贯通,不能脱钩断链。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达到二者的水乳交融呢?首先,我认为并不需要分清哪个更为重要,毕竟双方不能被完整剥离。知道自己会什么,发扬自己的优势,本质上也是在弥补优势之中所缺失的部分;而知道自己不会什么,也应当是在会什么的基础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古籍修复师莫砺锋在发扬自身特长的同时从未停止对历史知识、修复技艺的挖掘,从而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成长、文物传承。苏格拉底有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的。”无需分清重要性,只要认识到全面审视自身的必要,并加以实践,就能够助力成长。

此外,我们还要跳出固有桎梏的限制,放眼整个社会环境,我们无法忽视时代的需求。不仅要着眼当下,更应放眼未来。正如新兴电子技术发展,人工智能盛行,这样的形势是对我们探究自己不足和长处的一种指引。完善时代所需,能让我们成长之路更为顺畅。

认识自己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必修课。在成长的浪涛中逆水行舟,就要求我们荡起扬长之桨,扬起除弊之帆,在共同配合中驶向光明的远方。

评点:文章开头展示了考生审题立意的精准性,提出“孰轻孰重”的疑问,然后借“木桶理论”和“忒修斯之船”的论证,提出“只有知道自己会什么才能有保持本我的根基”的看法,观点角度新颖,很有启发意义。

接着,作者运用两个设问句“二者对于个人成长就是全然割裂对立的吗”“我们又该如何达到二者的水乳交融呢”,展开论证,结尾处还能够从个体角度上升至时代层面来思考两者关系,从而使文章条分缕析,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立论严密。

行文整体上属于第三种立意思路——认为两者都很重要,不必分彼此的思路,虽然论据的充实丰富性稍显不足,但从思维广度的延展和深度的拓展层面来看,是不可多得的考场佳作。

(编辑:于智博)

上一篇: 材料作文“危机与生机”导写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