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任务

作者: 邵然

一、主题综述

1.主题引入

“悲悯与良知”是一个充满深度和人文关怀的主题,它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最柔软且最具力量的情感、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

悲悯,是对他人的痛苦抱有深切同情和怜悯。这种情感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苦难的敏锐感知,是一种对人间苦难感同身受的平视。无论是面对弱者的不幸遭遇,还是社会层面的困苦与不公,悲悯使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他人的痛苦,并渴望为其带来改变;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心的“是非律”,是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它是一切道德伦理的基石,指引我们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坚守道德底线,区分善与恶的界限,做出正确的决定。

悲悯与良知相结合,便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具有悲悯和良知的人,能够敏锐地察觉到他人的痛苦和社会的问题,并凭借内心的道德驱动力采取积极的行动。必修下第二单元,正是讲的这一主题。

2.主题延伸

角度一:内心的挣扎与抉择。

当面对悲悯之心与个人利益的冲突时,我们需要在内心进行反思,并作出合乎良知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不仅有助于个人品德的提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通过关注他人需求,倡导互助与关爱,我们能够弘扬正义与公平,从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角度二:群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因悲悯和良知而充满温暖,也会因缺乏而变得冷漠。在某些特定的社会事件中,群体的悲悯与良知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有时也可能被错误信息引导或受到压制。这时,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初心,坚守悲悯之情和良知底线便成为重中之重。

角度三:人性的光辉。

“悲悯和良知”是人类前行的明灯,激发我们的同理心与人文关怀。“悲悯”是对人世间的苦难感同身受,“良知”则指引我们对现实更深入地体察。如同张桂梅怀悲悯之心,创办免费女高,为大山里的女孩带去希望和信念。她脸上的皱纹与身上的膏药,无不彰显着人性的光芒,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角度四:历史长河中的悲悯和良知。

历史上许多先哲圣贤都以其悲悯情怀和良知对当时社会以及后世产生着巨大影响,如孔子与孟子。孟子曾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而屈原则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他对民众疾苦的同情。揭示战争残酷、在灾难中担责、于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这些都是良知的体现。

角度五: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中,“悲悯与良知”贯穿始终,从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墨家的“兼爱”“非攻”,都蕴含着对他人苦难的怜悯和拯救之心。传承并弘扬这些传统文化,是当代青年的责任。

总之,“悲悯与良知”是有很大写作空间的主题,可以结合社会现状,发表个人见解;也可以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实践这样的美德。

二、高考文题链接

2022年新高考Ⅱ卷作文题“选择·创造·未来”,可以讲述自己根据兴趣爱好、自身能力和价值观进行人生选择,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美好未来;还可以围绕基于热情、对国家及民族发展的贡献、责任感以及“悲悯与良知”的驱使下,勇于承担责任,致力于提升社会福祉和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展开。题目旨在引导当代青年在面临选择时,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

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题提到:“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在技术发展的浪潮中,我们需要认识到技术、时间和人的关系,找到一种平衡的方式,要利用技术掌控时间,而不是被时间掌控。对那些被时间奴役的人们,应当怀着悲悯之心,帮助他们回归对时间的审视,对生命的探索,对自己的反思。同时以良知为准则,合理利用技术,做时间的主人。

2023年全国乙卷作文题,“吹灭别人的灯”,只会让世界更黑暗,也让自己置身于更加黑暗的环境中;“阻挡别人的路”,不仅会消耗自身,还阻碍了借力他人以共进的可能性。应以悲悯与良知为指引,彼此扶持,共同进步。唯有如此,才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莫不如此。理解个性,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才是发展的正道。

三、适用素材及素材点拨

1.金句素材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素材点拨:孟子认为,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就是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它们是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恻隐之心”,即同情之心、悲悯之心,它排除了功利的目的,居于“四心”之首。“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即良知,良知可以说是评价是非善恶的唯一准则。在孟子看来,培养良知和悲悯是实现仁政和社会和谐的关键。

对于一个病人来说,仁爱、温和、兄弟般的同情,有时甚至比药物更为重要。——陀思妥耶夫斯基

素材点拨:在人生的低谷和困境中,“仁爱、温和和同情”就是抚慰心灵的良药。仁爱,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和价值。它可以划破冰冷寒夜,给人以希望;也可以融化内心的坚冰,给人以温暖;还可以突破偏见的壁垒,给人以勇气。有了仁爱之心,方可见人间疾苦;有仁爱之心,方能有包容之心。

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苏霍姆林斯基

素材点拨:良知不仅是道德真理的认知与实践,更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应当秉持的责任与基本道德标尺。

2.经典素材

《悲惨世界》

冉·阿让出身贫苦,因偷面包入狱。假释出狱后被主教感化,良知觉醒。他化名马德兰,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为富翁。他乐善好施、兴办实业、救助孤寡,为当地的穷人带来了希望。尽管一生坎坷,冉·阿让始终坚守良知,用悲悯之心关爱他人,展现了人性的伟大与善良。

素材点拨:冉·阿让的故事充满对底层人民苦难命运的悲悯,而他自身在经历一系列事情后良知的觉醒和坚守更令人动容。

运用示例:悲悯与良知,是人类心灵深处最温柔的触动,它激发我们行善,助人又利己。在《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命运犹如一叶浮舟,在社会的惊涛中颠簸。贫困将他推向犯罪的深渊,而重获自由后,社会的冷漠仍如铁链般将他紧锁。可他没有选择憎恨,而是将悲悯化作行动,用那双曾被枷锁束缚过的手,温柔地抚慰着身边受伤的心灵。余华在其书中提到,“活着,是为了更好地活着”。冉·阿让用行动诠释了这一点,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对人性尊严的捍卫。即便在最深的黑暗中,他也始终紧握良知的火炬。

四、优秀文段

1.“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在那战火纷飞、苦难深重的年代,鲁迅先生不正是以一颗深切的悲悯之心,凝视并关怀着这片土地吗?他从悲剧中汲取力量,落诸笔端,藉以唤醒国人沉睡的良知。“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中国秉持着良知的烛,远赴重洋,开展人道主义救援。正因历经风雨洗礼,我们更懂得为他人撑起庇护的伞;正因陷入过黑暗,我们更坚定地燃起悲悯的灯,哪怕只是一点星火,亦能点燃希望。

2.我们所说的悲悯是一种真诚的情感,是平等视角下的真诚关怀,而非强者俯视弱者的虚伪同情。这种伪善不亚于恶。那什么是真正的悲悯呢?是墨翟一视同仁的兼爱,是杜工部为黎民苍生的呐喊。请做一个真正有悲悯之心的人吧,于己,“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于全社会,涓涓小流可汇成江海,让每个人心中的良知显露,让悲悯的玫瑰在人与人之间传递。

3.如果没有悲悯,人也就丧失了良知,丧失了向善的选择。面对人间苦难,我们选择漠视,独善其身,让冷漠与隔阂筑起的高墙取代昔日的互信互助,人们彼此隔绝,成为孤岛。当灾难来临,这些孤岛必将沉没于苦难的汪洋。个人若无悲悯,心灵将变得冷漠无情,今日旁观他人之难,明日或将自食恶果。民族若无悲悯,则易陷入狂热与混乱,战火连绵,永无宁日。狄更斯有言:“心灵的漆黑一团能使人变成野兽。”失去悲悯与良知的人类,心灵也将归于漆黑,走向自毁的深渊。

4.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人们疲于奔波,无暇他顾,逐渐沦为冷漠的“乐子人”,甚至将他人的苦楚化作笑谈。犹记得2023年湖南岳阳遭遇严重水灾时,网络空间本应成为传递哀痛与鼓励的桥梁,有些人却兴灾乐祸,甚至传播不当谣言。如此恶劣的行径,无疑暴露了其人格的缺失与良知的泯灭。《情感社会学》中有言:“情感是把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黏合剂’。”但当人心间筑起高墙,温情与爱消逝,冷漠与戏谑必会乘虚而入,长此以往,群体道德基石将遭侵蚀,终致精神崩塌,意志消散。

五、主题演练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等等,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受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了解这样的悲剧故事,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

物质丰裕的年代,精神更要丰裕,不管是面对书中的悲剧,还是现实中的悲剧,我们都应有悲悯情怀,心存良知。

请联系所学与现实,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写作指导

材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两层。第一层先用鲁迅的话揭示悲剧的内涵,接着选取教材中学生熟悉的文学形象——窦娥、鲁侍萍、哈姆莱特,诠释了对悲剧的认识,揭示出悲剧故事的作用,引出“悲剧”和“良知”的关联;第二层从社会层面指出物质丰裕、精神更要丰裕,如果缺乏悲悯情怀,对个人和社会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第二部分的写作任务明确要求联系所学的文本和现实生活来谈对“悲悯和良知”的认识,这能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

这个文题写作空间较大,学生可以从生活现象、个人经历、经典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入手,谈自己对“悲悯和良知”的认识,阐述悲悯与良知的重要性,展现其在个体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可以通过教育、阅读、亲身经历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悲悯情怀和道德良知;还可以从参与社会实践、反思自己的行为等来写如何增强悲悯情怀和道德良知。

例文

在风雨中以笠护人

□江苏省宜兴中学 朱子好

简媜说:“最难的是,在困苦流离之中仍保有宽容平静的笑;最珍惜的是,在披风带雨的行程中,还能以笠护人。”一句话,道出了人类珍贵却稀缺的品质——悲悯。私以为,我们当以一颗“风雨中以笠护人”的悲悯之心风雨前行。

悲悯,并非祥林嫂式聚焦于个人的悲哀,也非上帝视角的俯视怜悯。它是张爱玲口中“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平视,是由内向外的共情与体察。怀揣悲悯之心,人间的苦难便不再是个人的炼狱,而是一群人的共济;人也不再是社会结构里一个孤立的点,而是向外织就的细密的网,彼此可将身心安全地寄予其内。

然而,现今社会,人们沉迷于“哥布林模式”的绚烂,不去思考,不去发现,以致心灵干涸,共情力枯萎,不愿再与现世生活中的苦难建立精神联结。于是,人们不禁发问:悲悯之心究竟有什么价值?我们真的需要一颗悲悯心吗?

答案是肯定的。人需要一颗悲悯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心底潜藏的道德感,更是因为我们依赖它去看见自我。

从前,我不理解梁启超先生为何称杜甫为“情圣”,一日重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找到了答案。杜甫没有拘囿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个人困境,而是愿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代价换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悲悯之心振聋发聩。同样,一个拥有悲悯情怀的社会才能真正称之为有灵魂的社会。2023年夏季,海河流域多个地区遭遇连续强降雨的影响,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无数房屋被毁。面对这一灾难,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和志愿者们迅速集结,投入到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他们挽救了许多生命,为受灾群众送去了温暖和希望。这些无私的举动背后,正是一种与杜甫相通的大爱精神,它们照亮了灾难中的黑暗时刻。

悲悯之心的实现在于“懂得”,更在于实践。在物质富裕、河清海晏的当下,我们有必要将那一份强烈的心灵触动,转化为落在实处的行动。无关顺逆与贫富,我们都应该以一颗悲悯之心,化小爱为大爱,凝聚优化社会的力量。

且以一颗悲悯之心,在风雨之中,以笠护人。

评点:文章立意深刻,有精巧的构思,有诗化的语言,有深邃的思索。首先,以简媜之言引出“在风雨中以笠护人”,立住了“悲悯”之骨。在具体论证过程中,作者紧扣“悲悯”一词,从悲悯的内涵、悲悯的缺失、悲悯之心的意义进行论证,层层递进。作者选用的素材独到,分析入情入理,语言文畅练达,是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佳作。

(编辑: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