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荣——让敦煌舞从壁画中走出来

“一个人一生做一件事足矣!”这是1988年时任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给兰州文理学院高金荣教授的总结。从青丝到白发,如今已年近90岁的高金荣教授依然坚守在敦煌舞教学的第一线,将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潜心教书育人,专注于舞蹈人才培养,用舞耕耘,用爱播种,阐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责任与担当。今年,高金荣入选2024年“最美教师”。

人物解读

角度一:热爱与坚守。

195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崔承喜舞蹈研究班的高金荣,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去宁夏文工团当了一名普通演员。后来,甘肃省歌舞剧团成立后,高金荣调任兰州。这一来就是半个世纪。

1979年,大型舞剧《丝路花雨》在全国舞蹈界引起巨大轰动,艺术嗅觉敏锐的高金荣萌发了把敦煌壁画上的舞姿引进舞蹈教学的想法。之后几年,高金荣多次前往敦煌参观考察,她带着莫高窟400多把钥匙,一个窟一个窟地研究。在黑暗的石窟内,她打着手电,点着蜡烛,临摹了200多个壁画舞姿,研读有关史学、艺术资料十几万字,作了十余万字的笔记。她把上溯北凉下至西夏、元的敦煌壁画舞姿的发展、演变、联系归纳在一起,从不同中找相同,从发展演变中去找内在联系,终于揭开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敦煌壁画舞姿的“秘密”。她一边创作一边在课堂上教授,通过实践再进行修改,1980年末,《敦煌舞教学大纲》出炉。

1981年她带领学生们赴敦煌表演编创完成的几段训练,在场观看专家一锤定音,纷纷表示:“这就是敦煌舞!”

角度二:择一事,终一生。

1986年,高金荣带领“敦煌舞班”首届学生来到了北京,在北京大学的首场演出一炮走红。此后,《千手观音》《妙音反弹》《欢腾伎乐》《大飞天》《凭栏仙女》《朝圣》等敦煌舞代表作一次次登上舞台,敦煌舞教材也填补了中国古典舞的缺憾,形成了“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典舞新流派。一代代敦煌舞表演艺术人才走出了学校,走出了甘肃,走向了世界。

如今,高金荣已满头银丝,但她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热忱。只要走进课堂,高金荣就像一台活力四射的发动机,以饱满的热情敏锐地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细致入微地发现和纠正每一个学生出现的问题,耐心解答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我只想把生命的余热,尽力留在舞蹈课堂上,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也让更多的孩子学习敦煌舞,领悟敦煌文化那种包容万物却不失自我的精神。”

在高金荣的坚持下,敦煌舞流派已桃李满天下,而耄耋之年的她对敦煌舞的研究一刻也没有停止。现在的她,正致力于敦煌舞剧目的创新,为敦煌舞找到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运用示例:“择一事,终一生”,这句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更是当今社会中值得推崇的价值观。在选择多元化的今天,青年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然而,真正的成功往往不是来自于不断变换目标,而是选定一条道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正如高金荣教授在舞蹈艺术领域的坚持,这种精神鼓励着年轻一代,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轻言放弃。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持专注与热情殊为不易,但这正是成就非凡事业的关键。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艺术创作还是投身公益事业,每个人都应当寻找自己心中的那片热土,并为之倾尽全力。如此,方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编辑: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