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华——60年沙海求真

考古学家王炳华,196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就投身新疆考古事业,两次获新疆“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荣誉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楼兰古墓沟到伊犁塞人冢,从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的尼雅遗址到发现“小河公主”的罗布泊小河墓地,他几乎走遍新疆所有重要的考古现场,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取得了不少开拓性成果,享誉国内外西域研究学界。

人物解读

角度一:毕业就去新疆,一走就是大半生。

回顾在新疆几近一生的考古生涯,王炳华觉得“很幸运”。他曾在不同时间、地点说过相似的话——今天我在新疆考古舞台上的收获,是多种机缘汇聚带给我的幸运。“好多人同情我,替我‘抱屈’,为什么把我分配到那儿。实际上是我自己报名的。我觉得,新疆是中国学者应该研究但很少涉足的广阔土地,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诚恳地说。

1960年,满怀激情的王炳华去新疆考古研究所报到时,没有过渡适应期,直接开始干活,给“文物干部培训班”上课,还带着新疆各地准备从事考古工作的骨干分子,到吐鲁番进行考古实习。“没有工人,墓要自己挖,吃的是干粮,生活很艰难,把很多学生吓跑了,觉得考古太难、太苦了。”实习一结束,他又到交河故城调查,没有经费,就借住在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草屋中。早出晚归,他走遍了城中大路、巷道和数不清的院落、居室。

角度二:带上馕、西瓜、甜瓜,驾着马车进入荒漠。

1972年,王炳华请命赴喀什。他判断,自喀什到伽师,沿克孜尔河,虽然现在已是一片荒漠,但在古代却是人们来去的要道,有可能找到不少古代遗址、废墟。带上馕、西瓜、甜瓜,用了最原始的考察装备,王炳华和友人毅然进入荒漠之中。一路行进,他们真的找到了不止一处的古烽、废城,也觅得不少文物。时隔多年,王炳华再次回忆这段往事:“这段踯躅、跋涉,总有点难以言说的艰难、落寞,但做自己想做的事,还是觉得很充实、快乐,而且有成就感。”

角度三:考古条件好了,仍需“两脚踩在沙上”。

考古的成果是美好的,考古的过程却是艰难的。阿勒泰高寒地区的考古工作条件恶劣,低温和积雪给发掘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小河墓地的发掘中,需要用特殊的设备和方法才能保护好脆弱的干尸和木制遗物……“每一个被发掘出的文物,都是历史的回声和文化的记忆。”王炳华说。

如今,新疆考古的条件好了,每个人都有越野车代步,无人机一放,就能对大概情况了然于胸。但王炳华觉得,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好事,但有时候仍需要“两脚踩在沙上”,才能真正实现在一线观察现象,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几十年的新疆考古生涯中,王炳华有一个真切的、具体的感受:每一个考古发现不仅是物质的揭示,更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这种传承是对中华文明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全球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吁。

运用示例:考古,是对过去的追溯,是对未来的启迪。60多年来,王炳华始终坚守着西域考古人的寂寞,跋涉于新疆的广袤大地。他见证了无数珍贵文物的出土,这些文物记录了历史的演变,映射出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编辑: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