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
作者: 孙夕明我希望自己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所谓“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是指在看清了现实之后,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同时也是通过合理方式实现理想的一类人。然而,很多人可能认为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也不难。然而,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理想的消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逐渐长大,每个人的心中可能都曾有过一个理想,那些理想或许荒诞,或许遥不可及,但他们的确存在过一段时间,引领着我们前行。而当我们真正进入社会,理想经常遭遇搁浅。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现实的压迫感。生存与生活的需求或许是阻碍绝大多数人实现理想的根本原因。我们走出大学,步入社会,然后便是成家立业。做完这些,大多数人已年近三十了,家庭的负担已经不允许他们再去单纯地追逐自己的理想。
二是人的自足性。人总是不愿改变自己当前的处境,特别是优渥的处境,所以这必然导致一个矛盾的产生:没能力的人追求不了自己的理想,而有能力者则不愿冒风险去追求。这恰恰反映了现实对理想的磨灭往往是多角度、全方位的。
现实的渗透
是不是身处学校的象牙塔里,就更容易坚持自己的理想?或许也不尽然。当钱理群教授讲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抑或是当前功利性的学习——只针对结果而学,而忽略了为了抵达结果而采取的方式和手段,这些何尝又不是现实对象牙塔的侵蚀呢?学校是放飞理想之地。而耶鲁大学一位校长曾说过,如果你大学本科在耶鲁学到的是一门技艺,那这一定是失败的教育。黑格尔曾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可是,当学生之间只见差距不见差异,学校之中只见世故不见人情,我们是否早已与理想背道而驰?
理想与现实
事实上,我们不能也不可能让所有人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理想的高耸入云需要无数现实作为地基。类比“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理想的实现或许意味着千万个理想可能会被掩埋。那么,当我们运气不够好或实力不够强时,又怎么办呢?
答案是简单的:保留,等待。
《中国诗词大会》冠军雷海为只是一个外卖员,但他却将心中的那份理想保留到今天。举这个例子也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并非说所有等待与坚守都有结果,它也只是替你保留一丝火种,而真正使之燃烧的,还是不懈地追求。追求不一定有结果,但不行动一定没有。理想与现实并不对立,理想与现实很可能是伴生关系。
我想,“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中“现实”的另一层含义是走入现实,而终究不满足于现实,这或许就是我们走向理想的起点。
不戚戚于失败,不汲汲于实现。心中有梦,尽力追求,虽不一定实现,但在抵达的过程中便已无悔。那么,在追求甚至抵达理想的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很重要,意识到“不得”是人生常态,而“得到”是意外之喜。
追求的意义
“现实”是生活的载体,我们所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空间都与现实有关。而“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这时,“理想”便是一种补充,是让我们在看到世界的不美好后的不妥协。
我们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我们可以受困于生活,但不要失去最后的希望。虽然我们在节节败退,但也别让这个世界完全得手。
(指导教师:李兰/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