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量与质

作者: 康国军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联考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们中间若有人坐了轿子、吹着和煦的风去过千座山,看过千种风景,这样的人我不欣赏:没有一座山是他真正认识的,千种风景也会浮光掠影。我欣赏这样的:他在登山时流过汗,即便只登过一座山,他也做好了去了解所有风景的准备,这就胜过你们对千种风景的一知半解。而我说的山,是指你被荆棘伤过,在山路上跌倒过,搬动石头流过汗,采过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顶迎着风呐喊的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看千山”强调的是“广大”,拓宽视野,追求博大宽广的宏观境界,但易失之于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只有数量而无质量。

“登一山”强调的是“精微”,深入实践,追求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强调受过伤害后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最后成功登顶的过程。当然,走过平湖烟雨,历尽千帆、尝遍百味的人生会更丰盈、更生动、更有价值。这与时下“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是吻合的。

当然,“深究一山,胜览千峰”只是依据材料本身倾向得出的观点,是材料中“我”的看法,自然也是最保险的立意方向。

但根据“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的要求,敢于质疑“我”的看法也是可行的,毕竟“乘轿者”的走马观花与“攀登者”的跋山涉水本没有高下之分,“欣赏风景的快意”与“盛大的苦痛”亦没有对错之说,只是追求不同而已。荆棘丛中穿梭、撑起巨石呐喊、在无人之处暗自彷徨,这样用尽全力攀登一生的人,固然可敬,但以云淡风轻的态度,行万里路,看万座山,又有何不可?当然,看万山,追求广度,我们不应该陷入为求数量而浮于表面的泥淖。

例文

登一座山,悟万种理

一考生

古人曾言: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今人则有言:看过千种风景,不如只登一座山。在我看来,与其浅尝辄止、走马观花,不如定下方向,登一座山,以体悟万种道理

登山途中,不求顺风顺水,但求所向披靡。苏子有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登山途中的跌倒与汗水是成功的必需品。斟古,柳如是踏破世人否定批判的荆棘,登才学高山,巾帼不让须眉;王安石力排众人怨诽之荆棘,方登改革之高山。酌今,无数科研人员“坐得十年板凳冷”,才有中国攀至“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高山;董宇辉扛住攻击与谩骂,哭过长夜以语人生,攀上事业的新高山。可见,挫折与磨难会塑造你的心理和人生,沉积成为登上高山的关键。

登一座山,需要有久久为功的定力与勇气,古语有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登上高山,是精益求精的求索之路,不免山高水长路漫漫,因此,这份定力便成了必备之物。古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著《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今有大国工匠孟剑锋,为了精美的丝巾果盘,熔铸上万次,以成精品。“道是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登一座山,需要具有耐得住寂寞,经得起道阻且长的定力。

登一座山中,需怀探索之力与好奇之心;登一座山,需要心怀每一粒沙、每一滴水,以求真求实的心态去了解所有的风景。心怀苏轼“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的探索精神,叩问石钟山命名之缘由;心怀孔子不耻下问之品质,探索山中更多更美的风景……由此,登一座山,悟得一种道理。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我反对走马观花式地登山看景,崇尚脚踏实地做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深入探索。由此,认真“登一座山”的意义便显而易见了。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以踏实的心态走好前路,认真地登一座山,以体悟万种道理。心怀方向,春山在望!

沉潜体会,品酸甜苦辣

一考生

走马观花,纵览千山万水也只是浮光掠影。个体的生命与山水并未产生交集,个人的经历并未融入花草,只留下浮躁与无知。我们需要沉潜,需要经历,或酸或甜,或苦或辣,体味品评,平芜尽处才是春山。

静心沉潜,格物知自至。

认识一座山,也许是认识自我,专注扎根的本心;走进一座山,是生命与外界发生交流与共振。真诗真文,当与自身生命产生交集后滔滔而出,否则满腹经纶,百无一用。又岂止于作诗行文?浅尝辄止而不用心体会,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便是赵括之流纸上谈兵,王朗之辈饶舌自欺,贻笑大方,自是根基不牢,底气不足,沉潜不够。罗翔教授曾说:“读书使人发现无知,无知使人进而读书,因读书所产生的傲慢使人可怕。”涉猎面之广不能决定个人的高度,更代表不了个人的深度,我们面对未知应当谦逊,静下心来,格物慎思,纵一生只格一物,这也是生命与外物共奏的乐章。

对一座山的了如指掌,沉潜打造个体深度,是为个人经历打凿水渠,为个人成长送去源头活水,珍惜经历,用酸甜苦辣充实灵魂,终抵达山顶。

著名话剧家曹禺先生有言:“灵魂的石头是为时间磨而埋下去的。”他珍惜每一次挫折,他把生命献给了艺术,最后在山顶迎着风呐喊,为人所念,流名万世。游本昌老先生亦是如此,在终身艺术家颁奖典礼上,他告诫青年:“要沉住气,你们的光芒总会有人看到!”诚哉斯言,在追求登顶的途中,我们也许行路艰难,但一次次的失利、一次次的抗争成为经历并激励着我们。“莲实有心应不死”,正如那位夹于两宋动荡之际,横冲而出的辛弃疾,识遍“辛”字滋味,却依然拍马摧刀,酸甜苦辣细细品味,人生百态尽在心间。一座山的攀登,于深度之外磨砺着个人的心志,打造未来的成功。

千山踏遍,我只爱一山尽览。我知道,脚底是洪流,但我也知道,前方是光明。体味沉潜,只道是此山此地此花草,风景这边独好。

深究一山,胜览千峰

李星钰

在知识的世界中,我们面临两种选择:广泛涉猎如游览千峰,或专注深究如掘山寻宝。我坚信“深究一山,胜览千峰”的道理。即深度学习的价值远超泛泛之知。这也正如古人所言:“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

深度学习是获取真知的金钥匙。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如海洋般浩渺,但真知却如珍珠般稀少。泛泛而学只能触及皮毛,唯有深度学习才能洞察知识的深层逻辑和内在规律。孔子韦编三绝,深究礼乐之道,终成儒家之祖;今有科学家深探自然奥秘,遂有科技之繁荣。达尔文矢志不渝,专研生物进化,终揭示自然之奥秘,提出颠覆性的进化论。此即深度学习之力量,如古诗所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历艰辛探索,方得真知之瑰宝。

深度学习亦是提升自我能力之关键。学习不止知识的积累,更在于能力之提升。通过深度学习,可锤炼高级思维,如分析、判断与推理等,使自己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游刃有余。同时,深度学习更能帮助自己清晰认识自我,发掘兴趣与潜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比尔·盖茨深度研究计算机技术,敏锐捕捉信息时代之机遇,创立科技微软巨头,此即深度学习赋予的超越常人的洞察力与判断力。林纾说:“只有当你深入探索,才能发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宝藏。”

深度学习更是实现个人价值之必由之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具核心竞争力者方能脱颖而出。而核心竞争力往往源于对某个领域的深入理解与独特见解。通过深度学习,可成为领域专家,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实现个人价值。乔布斯深度理解电子产品用户体验,带领苹果团队推出颠覆性产品,改变世界。此即深度学习赋予的独特创造力与领导力,亦如古语所云:“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专注深入,方成大事。

然深度学习非易事,须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啃学术大部头,钻晦涩理论。正因挑战困难,锻炼能力与品格。在深度学习的道路上,须持敬畏知识之心,怀渴望探索之情。如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深究一山,胜览千峰。”于知识的海洋中应注重深度学习、深入钻研某领域知识技能。方能领略知识的魅力,实现价值与梦想。让我们携手共进于深度学习的一山之中,不断前行超越!

(编辑:于智博)

借助“与其……不如”的选择句式旗帜鲜明提出自己观点,简洁明了。

“斟古酌今”成语拆解,分别举例,新颖别致;暗用“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的名言,嫁接自然。

考生深谙论述文主体段落“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之五句成段法,值得借鉴。

一反对,一崇尚,对比鲜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引用得当,很有文采。

观点单独成段,强化了观点。

本段中四字词语或镶嵌或独句的使用,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体现了考生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曹禺、游本昌”、辛弃疾,此三例紧扣上段的观点,分析很到位。

“千山踏遍”“一山尽览”,倒装句式使用,既含对比,又显语言灵动;“只爱”一词,有“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之巧妙,态度明朗。

先提出选择,然后作出选择,最后名言印证,使观点鲜明也更有说服力。

时代切入,借用比喻,对比鲜明,强调了“求真知”的价值。

是……亦是……更是,三段主体段落,观点在前,名句收尾,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上一篇: 主题:感受美
下一篇: 主题:出发与到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