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桥飞架看中国奋斗
作者: 林默 刘先恒桥,既是交通的媒介,也是开放的意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桥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以其优美形态和地标性特征融入了文化,给人无限遐想。在贵州,“桥”的字面本义正在被超越,勤劳朴实、敢于创新的贵州人用行动赋予其更多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抢抓机遇、乘势而为,保持跨越天堑、拥抱世界的梦想与热忱,构筑起一座接一座上千米跨度的桥梁。
天工开物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500多年前,王阳明面对黔道之艰发出叹息。出山,是被群山阻隔的人们千百年来的梦想所在!
素材呈现
出山,意味着要与几亿年的天地造化相争,在被地壳运动揉碎的峡谷深邃间开路搭桥!梦想远大,现实却很残酷。贵州可用河砂少,而且没有开采条件。如按普遍建桥经验使用高标准河砂,贵州需从重庆、湖南甚至马来西亚等地购买,运输成本高昂。建设者们在绝地中思考,一个办法应运而生:桥梁的修建过程就要开山炸石,何不就地取材?经过长达20年的技术攻坚,贵州研究出独特的机制砂生产工艺,工程师们反复试验将山石研磨改性,能够达到与河砂相媲美的细腻与坚韧,大幅降低建造成本并推动形成新的行业标准,阻隔贵州数千年的茫茫石山,变成建桥铺路的不竭原料。
运用示例:桥是贵州的地标,是一张名片,是跨越、是改变、是创造,是奋斗也是抗争。一代代的中国人发挥着愚公移山的精神,扎根大山,面对地质构造、气候等诸多复杂因素以及建造时的工艺困难,因地制宜、迎难而上,在摸索中不断突破和创新,建出了一座又一座不同工艺的高桥。贵州被誉为书写在高山大地的“桥梁博物馆”,美称的背后,是匠心、创新和奉献,是面对挑战不断攀登的精神。
万桥飞架
我国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建筑、艺术与科技和谐相融,留下一段段传奇。古今延展,一座座横空出世的贵州桥,在提供出行便利的同时,更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素材呈现
坝陵河大桥,首次在国内使用“全回转桥面吊机悬臂拼装机”进行悬索桥安装,自主创新15项技术,6项世界领先,成就了同类型桥国内第一、世界第六的高水平桥梁;“世界最高钢筋混凝土桥塔”平塘特大桥,建筑中取得C50混凝土320米高塔“一泵到顶”的历史性突破;花鱼洞大桥,在重建中实现“水源零污染、景区零干扰、废料再利用、景观新地标”的目标,一举斩获古斯塔夫斯·林德撒尔国际大奖;料石加工场高效除尘系统、拌合站砂石分离系统和智能片冰机、基于工业相机的主缆安装调整技术工法、群桩基础预埋电线管道工艺……一项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共同倾注于在建的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建成后,将刷新世界第一高桥的纪录……在“交通先行”的引领下,贵州的桥梁“飞速”建设,10年来,全省新增桥梁1.6万余座,仅“十三五”期间,建成世界级桥梁就达18座,发布技术指南20部、地方标准7部,申请专利13项,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创造了数十个世界第一。
运用示例:靠着桥梁建设者的不断攻关,当前,贵州桥梁的数量、规模、造型、结构、用材、建筑工艺丰富程度汇聚成为一个罕见“集群现象”,共同铸造了这座“大而全”“小而精”的世界级“桥梁博物馆”。每一项建筑奇迹的背后,都折射出一种民族的气质、民族的精神,这其中所展现出来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等精神气质,正是国家精神力量的体现。这一座座大桥不仅带给我视觉上的震撼,更是从精神上让我受到洗礼。每一座桥梁都是有“灵魂”的,都深藏着一代代桥梁人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志。
天堑通途
从前,山里的贵州人只在生活的低处抬头眺望,大山是穿越不过的屏障。如今,雄踞崇山峻岭中的万座桥梁,让天堑变通途。
素材呈现
位于滇黔交界处的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拉镇海元村,此前被牛栏江死死锁在乌蒙山脉深处,沿岸群众祖祖辈辈生活在几乎与山外隔绝的“孤岛”之上,溜索曾经是当地村民与外界联系最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农产品卖不出去,外面的东西也难以运进来。
2017年,一座连接两岸的车行桥——铅厂大桥建成通车,改变了当地群众进出大山的交通方式。贵州省推进“溜索改桥”工程以来,威宁自治县修建大型“溜索改桥”8座,牛栏江沿岸的20余个村、10余万群众的出行难题得到解决。2020年11月,曾是贵州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深度贫困县——威宁自治县宣布脱贫摘帽。
运用示例:一座座桥,一条条路,破除了山区物资流通和经济发展的梗阻,黔贵大地被交通激起了“一池春水”,封闭落后的山村升起了希望,外出务工的游子踏上了归途,桥和路连接起了亿万大山群众的远方与归途。开山、越峰、跨水,在崇山峻岭之间写满了中国人的自强与不屈,在万桥之间铺满了中国人的信念与执着。
联通世界
桥梁是一个个文化符号,让人们了解贵州的人文历史和时代精神,桥梁也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密码,联通世界,连接未来。
素材呈现
坝陵河大桥位于贵州安顺黄果树旅游区,是滇黔黄金旅游走廊的必经地。它是国内少有的,贵州唯一可以进入桥体内部旅游观光的世界级大桥,以“旅游观光黄果树,极限运动坝陵河”的定位,融入大黄果树旅游整体布局,重点打造高桥观光、极限运动、研学旅行、峡谷民宿等成为新旅游项目聚集地,是桥旅融合的新亮点、旅游投资的新热土。更值得一提的是,坝陵河大桥是世界级极限运动基地,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举办7届“中国·黄果树坝陵河大桥低空跳伞国际邀请赛”,每届都会有大批来自全球的低空跳伞高手聚集于此。除了高空蹦极外,大桥极限运动区还有空中秋千、降落伞、滑翔伞、玻璃栈道等项目,俨然成为极限运动爱好者朝圣之地。
运用示例:宋代诗人赵希迈来到贵州,写下了“涉历长亭复短亭,兼旬方抵贵州城”的诗句。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大山连绵起伏、层峦叠嶂,青山绿水之间,一条蜿蜒的河、一条深切的峡谷,就可以将两岸的人阻隔开来。然而崇山峻岭挡不住贵州人对外界世界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一座座桥梁拔地而起,横跨山谷沟壑,沟通五洲四海,连接此岸彼岸,让昔日“山与宿云兼”的山区省份,成为四通八达的高速平原,为贵州的腾飞插上翅膀。
主题思考
角度一:桥“见”超越。莽莽高原,万桥飞架。交通的沧桑巨变,让贵州实现了从西南“地理枢纽”到“陆路交通枢纽”的历史性跨越。一座桥梁就是一个后发赶超的路标,一座桥梁就是一段攻坚克难的征程。
角度二:桥“见”希望。从秦开“五尺道”到汉通“西南夷”,再到明代奢香夫人建驿道,贵州因路而生,也注定由路而兴。如今,这里跨江跨河大桥屡屡变为现实,在“无桥不成路”的贵州,交通建设熨平了大山的褶皱。10年间,贵州高铁从无到有,先后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运,交通条件实现从瓶颈制约、初步缓解到基本适应、适度超前的历史性跨越。
角度三:桥“见”奋斗。贵州从“跬步皆山”变成“高速平原”,靠的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一座座跨越天堑的奋斗之桥、开放之桥、民生之桥、风景之桥,是架在民心上最诗意的风景。贵州人以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交通发展新路。
角度四:桥“见”融合。黔中大地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各族先民在这里“大杂居、小聚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和特征。一座座桥梁的架设开通,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翻山过河的难题,拓宽了民族之间相互沟通共同进步的通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这不仅是一座座物质之桥,更是一座座推动多元一体、融合发展的民族团结之桥。
角度五:桥“见”精神。万桥飞架的伟大奇迹,时时刻刻都在无声地诠释着“贵州缩影”“贵州样板”“贵州新路”的丰富内涵,也生动地刻画着贵州儿女感恩思进、攻坚克难的精神群像。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