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人间烟火气,藏蕴变化山水间
作者: 芦小米 海一乡村是中国的一张重要名片,在国家发展与百姓生活中都厚植着浓重的乡土底色,进而衍生出悠久而深广的意义和情怀。
乡村何以如此动人?因为有平凡的人、鲜活的人。“人”之所以动人,在于其在山水间的“家”里面;而“家”之所以有意义,则是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回应着“国”的时代命题。
山水间的人
“新农人”的新形象、新风貌、新风尚,书写着当代劳动者们昂扬向上的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生动展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农人黎颖钧——让梦想在家乡的土地上发芽
土生土长的“农家姑娘”黎颖钧,自幼耳闻目睹经验丰富的农民父亲出入田间地头,在父亲的影响下,她在大学期间便已萌生了“回乡当农民”的念头。2020年大学毕业后,黎颖钧回到家乡广东封开,开始了“新农人”的实践,先后引进农用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设备,大幅提升水稻产量。除了种好水稻和蔬菜,她还以稻田为纸、水稻为笔创作的稻田画让更多人走进封开,了解封开。在此基础上,她在稻田中布置风车、绿道、花海,将贺江边的稻田打造成了特色旅游景区,在每年收获的季节推出农旅亲子游、研学游等活动,形成了集规模种植、观光旅游、采摘销售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模式,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共同富裕。
未来,黎颖钧计划打造旅游、文创IP,将封开的山水、美景以及农产品带向更广阔的舞台。“我希望将我的理想种在家乡的田野上,让它在这里发芽、生长。”黎颖钧说。
“九姐”彭记球——用汗水浇灌出油溪桥的蒸蒸日上
湖南油溪桥村曾是山高沟深、没有一寸水泥路的深度贫困村,但村民们不等不靠、团结一心,以创新村级事务管理积分制为“杠杆”,“积”活了农村生产力。村里的变化让多年前南下打工的“九姐”彭记球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回乡创业。她开办休闲农庄,发展农旅产业。因为村里的留守老人外出不便,农副产品不能及时售出,彭记球就上门收购,拉到广州、深圳等地。“我觉得我的责任远不止于此,我一定要走出去,把我们最好的农产品带给一线城市的人。”她还联合村里的留守妇女,成立了油溪桥志愿者服务队。手把手指导一个个普通的村妇变成了形象气质俱佳的现代女性。她说:“村里的每条街道上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要用汗水浇灌出油溪桥蒸蒸日上。”
“唤醒人”方杰——“沉睡”的百年乡村老屋“醒”了
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小埠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一栋栋青砖黛瓦的古民居,积淀着光阴的故事,也承载着乡情乡愁和传统文化。近年来,小埠村政策持续给力,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才扎根乡土,为村庄发展出力。“老屋唤醒人”方杰便是其中之一。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方杰在保留古村元素基础上,利用村里旧砖瓦对老屋进行改造,让一批沉寂多年的老屋重新“醒来”。在老屋原有风貌上,融入国潮元素,引入了餐饮、农产品超市、汉服馆、乡村书屋、民宿等多种新型业态,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方杰说,小埠大院平均每天接待游客1000余人,给古村增添了活力。
现在小埠村引入“新村民”200余人,涵盖职业经理人、教师、体育教练、设计师、园艺师、厨师等。2022年,当地居民人均收入突破2.9万元,增长超过5%,村集体收入22.3万元,同比增长150%。
运用示例:新时代孕育新农人,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归乡反哺。“农业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95后”新农人黎颖钧敢闯敢干又善作善成,她用足够硬的技术实力与无畏艰苦的不懈劳动“唤醒”撂荒地,提升水稻产量。“竹荪青年”陈嘉龙、“电商达人”伍幸辉……这些奋斗在田间地头的青春英姿,展现出时代赋予青年人的无限可能与广阔平台。
新农人孵化新产业,开阔的视野和崭新的蓝图让曾经的“破败”成为今日的财富。“老屋唤醒人”方杰选择“修旧如旧”,让百年民居在修缮后成为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一位位农业新民、一个个回乡青年,他们用责任扛起了乡村振兴的大旗,用实干谱写了乡村发展的新篇。
山水间的家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现代人所憧憬的“诗与远方”照进现实;新兴产业、共享经济、云端互联,乡村发展跑出加速度;文创出新、文化破壁,历史传承迸发全新活力……
五星村的“快”与“慢”
五星村位于四川成都崇州市“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距成都市区26公里,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3486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经过新时代十年的开拓进取,村里旧貌换新颜,先后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美誉。
五星村主要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天府国际慢城景区和五星村川西民居以及桤木河湿地公园组成,这里“水园共享,林田共存,人鸟共鸣”,是名副其实的宝藏村。与“慢生活”相对应的,是这里的“快发展”。2013年,五星村开始了一场乡村建设行动,昔日分散细碎的村内耕地,合并形成了高标准农田,村民们住进了白墙黛瓦的民居,艺术文创、农业科研、民宿餐饮等旅游项目纷纷入驻,好田、好粮、乡居、乡游互相借力,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画卷徐徐铺展。
双福村的乡村振兴“进行曲”
莆田因盛产荔枝,又称“荔城”,近年来,当地深入挖掘荔枝文化内涵,培育文旅与餐饮、农业、新零售等融合新业态,奏响了乡村振兴“进行曲”。
地处莆田木兰溪下游的双福村,村内河道纵横、荔林遍植,现有10棵树龄超700年的荔枝古树。你能想象这座风景如画的荔林水乡,20多年前还是一个“年年有小灾,十年一大灾”的水患烂泥村吗?通过木兰溪综合治理,双福村以“水上游、陆上观、田里玩”为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建设新兴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振兴新样板,让昔日的水患之河成为安全、生态、美丽的最美家乡河。
每年小暑至大暑期间,浓绿的荔树叶间,挂着串串或点点红荔,被红荔压弯了的枝条悬在水面上,人们伸手或张嘴就能吃到红荔。荔林葱郁、白鹭翔空,船在河上走,人在画中行,情景令人陶醉。水清、岸绿、人和、村美,善于“造”福的双福村人,用勤劳善良守护着这座梦想家园。
下岐村的上岸故事
闽东沿海,曾居住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世代挤在船上生活,终日漂泊,他们就是连家船民。57岁的江成财对海上漂泊的日子记忆犹新:“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期盼上岸安家,过上安稳生活,是每一位连家船民的愿望。
20世纪90年代,随着“造福工程”启动,福建省宁德市福安下岐村采取“分期分批,全面搬迁”的办法,将渔民安置上岸。告别风雨飘摇的乌篷船,连家船民住进宽敞又舒适的楼房,过上了“脚踏实地”的生活。为帮助“上岸”的连家船民脱贫致富,下岐村为他们提供技术培训,解决生产创业中的资金问题。经过多年摸索,下岐村村民从单一的捕捞业,扩展到水产养殖、建筑工程等多个产业,真正实现了“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
运用示例:家乡,是人们心中永远的精神家园。无论历经多少岁月,走过多远路途,关于家乡的记忆都无法被轻易抹去。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许多人的家乡纷纷被按下“美颜键”,绿水青山间,如诗如画的农家美景,温馨惬意的乡村生活,潜藏着无数奋斗者的努力。新时代的村民用辛勤劳作的双手,谱写出一曲传承弘扬的“致富歌”。如今,一幅幅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开。农耕文明丰富多彩,生生不息,又不断融入时代特色,正在成为各地乡村振兴的活态样板。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