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代之声,叩响未来

作者: 石见 刘淑琚

2016年6月高考,浙江考生跟着作文题进入了“虚拟现实”的想象世界;2018年,刘慈欣的《微纪元》节选成为全国卷Ⅲ高考阅读题文本……高考语文命题的科幻色彩从未褪去。

2023年10月18日,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于成都拉开大幕。这是中国首次举办世界科幻大会,也是雨果奖首次在中国揭晓和颁奖。这场盛会,不仅在于200余场主题沙龙、展览等给世界科幻迷带来的“群星闪耀”的盛宴,也在于一个个故事定格的时刻,于大会本身、于中国科幻发展、于未来的想象和培育,都赋予了科幻更为特殊的意义。

问:何为科幻?

答:科幻,是基于科学基础上的幻想,是一种虚构类型,更多的是讲未来的故事,离不开科学与想象力两大元素。

1818年,在工业革命背景下,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问世,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科幻小说。时至今日,人类科幻创作的历程已走过200多年。

百年前,科幻小说就被认为具有“开民智”的启蒙意义,鲁迅与梁启超成为我国最早倡导科幻小说的两位作家。新中国成立后,科幻文学再度兴起,发挥了很好的科普作用。中国科幻发展至今,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黄金年代。近年来,随着《流浪地球》系列电影和《三体》电视剧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产科幻影视作品的涌现,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也备受关注。

素材链接

中国科幻与国际的接轨,更早可追溯至1990年代初一位传奇女性的勇敢行为:科幻世界杂志社首任社长杨潇乘坐8天8夜的火车,单枪匹马前往荷兰海牙,为成都争夺世界科幻协会(WSF)年会举办权。这位而今已满头白发依然腰背挺直的老太太,赢得了所有参会科幻作家的尊敬。刘慈欣数次回顾自己在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被退稿之后意志消沉,受杨潇的鼓励和启发转向短篇小说创作的难忘经历。回望过去,刘慈欣说,当年如果不是编辑杨潇的鼓励,“我今天就不会坐在台上讲,可能像大家一样,在台下那个角落里,听台上的人回忆。”

运用示例:刘慈欣曾说,7岁时,他站在河南罗山县一个小村庄的池塘边,注视着一颗小小的星星缓缓地划过黑色苍穹。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52岁那年,刘慈欣凭借《三体》捧回了“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仅仅6年后,《三体》描绘的未来用脑电波交流的场景照入现实,脑机接口在人体上实验成功,并首次靠“意念”向世界发送了一句“Hello World!”在这个跨越50多年的故事里,科幻成了线性时空里那把神奇的密钥,通行于现在和未来、虚幻和真实。而支撑科幻的,则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问:为什么需要科幻?

答1:预见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

科幻文学反映着现实,同时也映照未来。20世纪以来的所有科技,几乎都诞生于想象。在经典科幻作品《海底两万里》中,儒勒·凡尔纳预言了潜水艇的出现,比它真正被发明出来早了90年。看科幻,是开发对未来的想象力,是增进对未来的理解力,还为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答2:科技时代的审美艺术。

丰富的想象力,让科幻作品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科幻作品使得科学浅显易懂、面目可亲,更容易走近大众。尽管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可能不够严谨,甚至有偏差,但却打开了一扇“求知之窗”,让人们爱上了科学探索。

答3:构建“人类共同体”的桥梁。

科幻作品拥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忧思,对人类情感的描摹。在宇宙视角之下,科幻描摹的是全人类的命运与未来,其拥有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核,能够引起世界各国人民共鸣。比如在《三体》中,面对地外文明“三体人”的入侵,地球人团结在一起,不分国界,捍卫家园。

素材链接

大会期间的许多环节和交流,都是围绕着“交融”所展开的——

科幻作家大卫·赫尔在沙龙上与幻迷们“聊回忆”“唠家常”,讲述中国科幻界的朋友去美国时,一起挤住在自己纽约的小公寓打地铺、彻夜长聊的故事;全球《三体》出版人大聚会,聊的是各自国家翻译出版中国科幻小说背后的有趣经历;伊朗、俄罗斯、阿根廷、阿尔及利亚等非英语国家的科幻作家们讨论着非英语国家科幻文学的发展路径……科幻是最能引起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共鸣的文学类型,因为不论任何时期,科幻关注的都是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未来。

1997年的国际科幻大会夏令营上,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小粉丝们,大多数科幻作家匆匆签下自己的名字。科幻作家大卫·赫尔给还是中学生的乔雪阳写下一句话:“愿科幻带你去一个更勇敢的未来。”26年后,在今年的科幻大会上,当乔雪阳拿出那个本子,大卫·赫尔一边微笑着问她这个祝愿有没有实现,一边在自己 26 年前的签名下龙飞凤舞地签上了一句新的祝愿:哪怕一切皆为幻梦,也要——做更好的梦。做更好的梦、憧憬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这无疑是科幻如此深入人心的一大动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仰头看天。

运用示例:在爱因斯坦看来,想象力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的认知总有边界,唯有想象力可以遍访整个宇宙。人类文明的孕育和发展离不开想象力,中国航天界的命名,从祝融、嫦娥、玉兔,到广寒宫、悟空、天宫……也都取自古老的神话。飞机、宇宙飞船、人工智能……很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最初都来自科学幻想。

问:科幻如何打开更大想象空间?

答1:发掘优质IP打造科幻精品。

随着“科幻热”的持续升温,“科幻+教育、文旅、动漫、电竞、潮玩”的兴起,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持续向科幻产业涌进,打造出更多科幻类超级IP,既为人们带来更多跨界多元、丰富有趣的科幻体验,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答2:用中国视角诠释科幻文化。

2015年,随着刘慈欣的小说《三体》获得科幻文学领域国际大奖——雨果奖,中国科幻正式登上世界舞台。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第一次走进中国,全球科幻人相聚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相融的城市成都,拥抱科幻的共生纪元。

素材链接

地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的冷湖镇,常住人口一度不到300人,被称为“中国最孤独的小镇之一”。冷湖地处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常年寒冷多风,少雨干旱。这里有着规模宏大、形态各异的雅丹地貌,“犹如外星表面”。

作为深度科幻迷,从事旅游策划行业的袁振民选择从北京来到冷湖。她和团队参考火星环境,建设营地的睡眠舱、指挥舱,并开设了专家设计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教育课程和火星主题任务。从“火星小镇”迈向科幻之城,如今,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与资源禀赋,冷湖已成为科幻创作想象力的源泉,废墟、沙漠、天文台、火箭基地,多种时空的元素在这里交汇,为人们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中国科幻扬帆出海的年代。很多海外前来参会的科幻界人士正是带着这样一个目的而来——他们希望通过会上的交流,打通渠道,让更多中国的优秀作品与自己所在国家的幻迷们见面。意大利科幻作家、编辑弗兰西斯科·沃尔索曾来过中国9次,翻译出版了30多本中国科幻小说。他觉得中国科幻的市场在变大,优秀的作品也在源源不断地诞生。

美版《银河边缘》主编、美国科幻小说作家莱斯利·罗宾说,在杂志《银河边缘》英文科幻小说译作的引进上,一开始商定中文科幻小说占比不能超过25%,但很快,当更多优秀的中国科幻小说被读到后,这一比例被放开到了50%……海外幻迷,在呼唤更多中国作品。

运用示例:当世界上最受瞩目、历史最悠久、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科幻文化主题活动站在古老的古蜀文明前仰望,人们惊讶地发现中国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从未停止过对时间、空间以及更为广大的宇宙的幻想:远古文明中蚕丛及鱼凫化神为人、三星堆遗址扑朔迷离、太阳神鸟震撼中外,就连传说中作为神灵坐骑的大熊猫也依然活跃至今……源远流长的古文明一直传递着浓烈的科幻色彩,尽展科幻基因和无穷想象力。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