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纸条高中语文课内素材(二)
作者: 冯春怡课文一:《答司马谏议书》
主题:一以贯之;爱国;革新;尽志;和而不同……
课文介绍
针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封信,王安石出于礼节回了一封短信。司马光不解气,后又写了封3400余字的《与王介甫书》,继续阐述新法的不足之处,王安石便写了这封回信—— 《答司马谏议书》。
注: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课本摘录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4.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素材运用
王安石作为一名改革者,最可敬也最可悲的,是他十分清醒,因为清醒,所以更加悲哀。他明知自己的一腔报国热血“终必不蒙见察”,“固前知”怨诽之多,敌众我寡,却仍怀着一腔孤勇,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举措。“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感艰难,就敢要做。改革,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我们谁都不是历史的预言家,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故事的结局。
他做好了失败的准备,但绝不会因可能失败而“不事事”,而是竭尽全力抓住一切改变世界的可能。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言,“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再高峻崎岖的山路,再幽暗昏惑的密林,都抵挡不住一颗向上攀登的心。在这封回信里亦然,他坦陈心志,“出力助上以抗之”,此心无悔。
课文二:《我与地坛》
主题:思考生命;面对苦难;生命意义……
课文介绍
《我与地坛》写成于1989年,它是史铁生充满哲思和人性化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散文作品之一。在这篇散文中,史铁生对于苦难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理解,生动深邃的语言所围绕的核心是:人应该如何看待生存困境。独特的生活经历让史铁生产生独到的人生思考,也为我们奏响一首深沉的生命冥想曲。
课本摘录
1.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诚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2.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3.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4.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5.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素材运用
也许在每一段家庭关系里,在每一对母亲和孩子之间,我们都能找到史铁生母亲的影子。她加倍地体验了儿子的不幸,为他的一举一动担心受怕,满腹愁绪却又默默忍受,反而安慰史铁生:“咱们娘俩好好活。”
她的爱无言而尊贵,平凡却伟大。这样的爱,史铁生经年难忘,他将深沉隽永的母爱铭刻在记忆、笔端,贡献自己的追思与迷途,令书外的你我深有感触,心怀感恩,毋使自己陷入懊悔、痛楚的囹圄。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