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无我与有我”导写
作者: 夏培程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是每个人在考虑具体问题乃至面对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概念。对自我的淡化或强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无我”与“有我”的拷问。
请以“‘无我’还是‘有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
“有我”是指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积极有为,而不是指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利益,计较个人得失,一切行动为自己。“无我”是指淡化个人利益,超脱世俗追求,懂得功成隐退,活出高尚的人生境界,但这并不是丧失自我,更不等于“佛系”态度,而是在利益和荣誉面前,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占为己有。
针对“无我”“有我”以及二者的关系,古今中外都有论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习近平总书记曾谈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无我”和“有我”,辩证统一,“有无相生”。庄子以“有我”的境界,凸显自我个性;又以“无我”的境界,追求灵魂的超脱与自由。再如孔子,“乱世”而游说,是为天下而不为“我”,是“无我”之境界;而他的游说的背后,又体现了“有我”,那就是大济苍生,天下需要我。
例文
“无我”还是“有我”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 许逸帆
我拿起笔,却不能书写。并非我缺乏思想与情感,而是“无我”与“有我”的斗争让我不能表达,不敢讲述。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文学家又何尝不深陷在这个困境中?“无我”与“有我”的选择,决定着艺术家的视角,影响着作家的语气,它要么成就佳作,要么毁掉一切情思。当创作的人选择了“无我”,他要寻求的其实是一种客观和完整,正如摄影师极少会将自己摄入影像。而选择了“有我”,就意味着选择了讲明立场、说清观点、展现自我独特性的同时,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事物的原貌。纵观历史上杰出创作者的成长历程,便不难发现,他们的成长路径皆是由“无我”及至“有我”。
“无我”长存于不成熟的模仿,年轻的创作者有意地隐蔽了自我,以求复制大师作品中的那种恢宏的世界观。然而,没了自我,也就没了灵性,滋生了匠气。是“我”让一件作品从形式中跳脱,拥有了灵魂,拥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这大概便是为何凡·高孩童般稚拙笔触画出的向日葵,比当时古板的学院派更给人以“向日”的振奋与感动。
“有我”需要的不只是技艺,更是勇气。我常常在文章中省去“我”这个主语,因为一旦写明了这个字,就表明身为作者,我须对一切文字负责。“有我”背负的是沉重的责任。有了“我”,所有情感就有了明确的指向,纵使它们是不美好的,甚至是令人难以启齿的。“无我”之文章书画,传于后世,供人评论的只有其外在的艺术形式和特点。而“有我”之作品,承载着创作者的所思所感,供后人评鉴的,既是诗文画作,又是创作者本人。
“有我”,有勇气之作,确可以无畏时空的辽远。一部《史记》,是司马迁之史,是其傲然于历史长河、面向理想之情怀的深刻写照。西方的《忏悔录》,中国的《随想录》,皆是作者在沉痛中回首历史,没有文饰与隐蔽的赎罪之作。是作品中创作者的自我,让观者得以与之对话。另一方面,创作者的自我又在一次次创作的“暴露”中,省察自我,沥去丑陋与污秽,发现美与道德。这“有我”中的“我”,其实,正是人格。
事实上,从一开始,当一个作者有了“无我”与“有我”的拷问时,他心中早已做出了选择。从“无我”及至“有我”,实是自我发现的伟大历程。
评点
文章开篇综合讲述二者的关系,表现出抉择背后的复杂与矛盾。作者选择了聚焦艺术创作领域,为后文更好地展开论述打好基础。然后表明立场观点:历史上杰出创作者的成长路径皆是由“无我”及至“有我”。紧接着顺次展开“有我”的意义与价值:让作品拥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是创作者勇气与责任的展现;它可以无畏时空的辽远,这背后展现的正是“人格”。最后收尾也非常精彩,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实则是自我发现的伟大历程。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