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气”山西
作者: 郭元锋我的家乡在广袤的三晋大地上,那里丰饶富庶,人杰地灵。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解读家乡的文化,我想用“土气”来形容。
这里很土,连这里的历史都很土。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中心区域之一,黄河文化、根祖文化、晋商文化等交相辉映,联系贯通了华夏文明。在这里,中华文化与土有不解之缘。从土石中一下下刻凿而出的大同云岗石窟,那由土而生出的雄奇瑰丽,为世人惊叹;介休绵山上的飞天栈道、千年文庙,也是先人在土石上建设而起,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哪一样不是山西人民用从土中汲取的养分雕琢而成?五千年的文化,土得动人心魄,土得意蕴深厚。
这里很土,连这里的饮食都很土。山西人吃得很土,没有山珍海味、玉盘珍馐,只有那数不清的面食。面的种类可以使你数不清楚,面的味道可以让你流连忘返,面的做法会让你大开眼界。其中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花馍,花样繁多,形态可掬,栩栩如生。它土到上了《舌尖上的中国》,土到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盘花馍,透出的是满满的土气,亦是深沉的文化底蕴。对于山西人而言,这些最土的东西才吃得惯,吃得香。
这里很土,连这里的人都很土。每天去早餐摊,你总能听到老板娘操着土气的方言,热情地招呼来往顾客。虽然听不懂她在说什么,满腔的热情却把你深深地感染。在独特的地理环境里,山西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性格——憨厚内敛,不张扬。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山西人才辈出,群星闪耀,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这些土气的山西人,尽管闯荡天下,流寓四方,但他们终究还是把外边当做过路的驿站,恋乡情绪浓得化不开。
这里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市井文化,都受到脚下底蕴深厚的黄土地影响。这片三晋大地,孕育了土气的山西人。而恰是这土气,成就了今天的山西。只有将这“土气”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悟三晋内涵,发扬三晋文化,山西才能不再为“土气”所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我想深情表白我的家乡:我爱你,“土气”的山西!
评点
文章紧扣写作要求,以“土气”为切入点去解读家乡的文化,行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选材典型,如大同的云冈石窟、介休的绵山、花馍、早餐摊等,不仅极富地方色彩,而且极具说服力。行文语言整散结合,读来自然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