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航标
作者: 程曦评点
作者从《楚门的世界》入题,引出自己的观点:抛开他人搭建的囹圄,追寻自己的内心。文章主体部分先辨析了萨特的观点,后通过奥本海默的事例来增强说服力,再结合米兰·昆德拉的名言和唐太宗虚心纳谏、图灵听取他人评价的事例补充证明人通过自己来认识自我不代表拒绝所有他人评价,论证严密周全而无懈可击。文章思路清晰,说理举例语言俱佳,是一篇考场好文。
指尖轻轻滑过漆成洁白与蔚蓝的“天空之墙”,楚门破门而去,离开了这个禁锢了他二十余年的人造桃源。这是《楚门的世界》中的经典一幕,打动了无数挣扎于他人评价和自我感受的观众,鼓励他们抛开他人搭建的囹圄,追寻自己的内心。
萨特曾说:“人无法认识自己,只能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我不敢苟同。他人的评价只是基于外显的行为和性格而得出,并可能受到个人感情和舆论的影响而偏离客观。真实的自我只有自己才能洞悉,也只有自己才能探寻和引导。
我们不可囿于他人的评价,陷于患得患失中。做自己的航标,适当听取他人的建议,方能行稳致远。
“如今我已成为死神,世界的毁灭者。”当可怖的蘑菇云在眼前升起时,奥本海默的脑海中响起了《薄伽梵歌》中的这句经文。无论在战争结束时被万众誉为“原子弹之父”,还是在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之际被政客贬斥,奥本海默从未因这些评价而沾沾自喜或自我怀疑,他从始至终都在思考核武器的出现会让人类的未来何去何从,而自己在核能时代大幕渐起之时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人生迷惘之时,他没有陷入他人评价的漩涡,而是选择做自己的航标,叩问自己的内心以获得真实的自我认知,与心生的矛盾和解。
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中提出,“把自己的身子交给他人的眼光去评判,这正是产生怀疑和不安的根源。”沉湎于他人的评价是愚蠢的,但我们对此也不能完全置若罔闻。唐太宗虚心以纳谏,终成千古帝业;图灵听取评价,一改往日的恃才傲物,与同事通力合作创造“图灵机”,为信息时代奠定基础。囿于他见固然可怕,但完全的闭耳塞听,一意孤行,更是让人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辩证地看待和合理的听取,方能为我们清除航道上的障碍与曲折。
去做自己的航标吧,劈波斩浪,寻找真正的自我。
评点
作者从《楚门的世界》入题,引出自己的观点:抛开他人搭建的囹圄,追寻自己的内心。文章主体部分先辨析了萨特的观点,后通过奥本海默的事例来增强说服力,再结合米兰·昆德拉的名言和唐太宗虚心纳谏、图灵听取他人评价的事例补充证明人通过自己来认识自我不代表拒绝所有他人评价,论证严密周全而无懈可击。文章思路清晰,说理举例语言俱佳,是一篇考场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