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其成败寻因果,世事悠悠不常泰
作者: 梁战熙原文呈现
“成败相因,理不常泰”之言不谬。抑本其成败之迹,或天理或人为,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成败异变,取决于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成与败同目赏兰花,成是因其开得绚烂、淡雅,也可为败,败于短暂,凋零,都有变数。(开篇能阐释名言,但仅限于陈述名言本身,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所受的启发,观点不鲜明。)
于世寻因果,成是败的恩典,若不因时进取,亦可转败。
人生多数时处于败的状态,故成功来之不易。但人不会一直成功,倘若不及时进取前行,很可能陷入更深的败中。念往昔,细读《五代史伶官传序》,稽其成败兴坏之迹,庄宗成时意骄气盛,可谓豪壮。然而他不思进取,等到作乱的人四方响应,只得誓天断发,何其衰败。可见成之贵而败知理。屠呦呦研究青蒿素,上千次的失败才换来众多患者免受病害的成功。成也在于她们因时进取,除西医处方外又学习中医百草,得以发现青蒿奇效。于此,成之不易,更需我们珍惜,因时进取,踏实前进,方可成胜追机。(分论点一为成亦是败的因,屠呦呦研发青蒿素一例不能论证这一观点。)
于世寻因果,败更是成的蓄积,若沉着冷静,踏实向前,亦可促成。
常言“失败乃成功之母”,一时落败固然令人沮丧不已,而能从失利中汲取养分,败便可能是下次成功的“筹码”。越王勾践隐忍国事之痛,负重而蓄势待发,一时败终得国家报仇雪恨,灭吴成功;邓清明几十年如一日地练习,多次落选不自弃,终实现梦想,于天遨游;杨宁于苗寨带农民勤劳致富,在此前失败早成常态,债物、冷眼背负一身,但她不服气,沉着冷静,终将“紫米胀腰包”。可见,多次的失败是为成功做铺垫,若坚持,成功必是临门一脚。(分论点二为败是成的基础,与分论点一形成的逻辑顺序不符合人们的认知特点。)
成败相因,并驾齐驱,缺一不可。
世界上没有单纯的成功,也无单纯的失败,关键在于我们对事物的看法。王安石变法,或成,他议证法令,为天下治理财政;或败,他受到民众批驳,官吏排挤。成败相因,不可片面看待。对一种事物我们不能怀有单一看法,成与败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故曰“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分论点三仅停留在两者相互依存的层面,没有展现出个人的思考,论证没有深度。)
成自有其不易之处,败固有其厚重之思。成败相因,不可断然判断。于悠悠岁月长河中,二者辩证统一于不变总量中,成与败的异变,推动社会不断向前。(结尾没有“我”在,青年意识时代意识不强。)
技巧点拨
文章在论证上,有以下问题:
1.论证平面化。虽为材料的表面含义提供了实证,但缺失了个人的思考,说理分析不够深刻。
2.欠缺对象及写作者的身份意识。作为青年学生,面对自身的学习和生活,面对时代赋予的机遇与挑战,应结合实际表达个人的见解。
升格建议
1.既要“照着讲”,更要“接着讲”,在论证完材料的观点后,还要深入思考“怎么办”。
2.加强写作者的身份意识,探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青年主动承担责任使命,方为人生之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