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松:同题演练
作者: 江雪松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苏轼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事实上,众所周知,苏轼目见耳闻,对石钟山的得名由来依然存在问题。那么,真相到底在哪里?如何寻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第一篇例文以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切入,告知读者,画面记述了画家眼前的客观场景,却不是“真相”,故事具有警醒意味,颇为引人深思。然后由点及面,指出现实中大量的事实都是主观局限造成的,都不是真相,从而由发现问题转入提出解决办法,即“不依赖你的眼睛”。“不依赖”是从否定角度而言,那么切实的做法是什么呢?文章再转入一层,提出多元地看待事物,让思维跳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篇例文开篇以《庄子》经典寓言切入,表达认知的局限性。由河伯之可贵,引出古今真理追寻者之所为,又以反例“不出门的秀才”与此构成对比,使读者警醒。主体以苏轼之例,分析实践之重要性,肯定目见耳闻的价值;然后推进一层,以达尔文和季札的故事指出,从事实出发,不囿于眼前,则能发人之所未发;接着还以苏轼之例,指出真相的获得确实常常“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又以假设论证,在“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基础上更进一层,表示即便跳至万米高空,“庐山”面目也难以清楚;最后再进一层,总结出真相的获得永远在路上。于此,成语“贻笑大方”获得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反转有理有据。此文前后勾连之紧密自然,逻辑关系之合理顺畅,让人击节赞叹。
上一篇:
以问为舟,行稳致远
下一篇:
谁在对真相修修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