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值万金
中国文字博物馆2023年11月30日公布了《第二批征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获奖名单公示》。为充分调动海内外甲骨文研究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解决甲骨文释读目前面临的瓶颈问题,推动甲骨文释读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牵头,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同意,中国文字博物馆先后开展了两次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征集评选工作。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在争议的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
文本解读
角度一:科研要甘于寂寞。
板凳要坐十年冷,学术研究需要甘于寂寞,才能厚积薄发。看似简单的结论,背后是多年的考证之功,我们要向耐得住寂寞的学者致敬。
角度二:保护与传承。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长,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随之不断增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传承中华传统文明受到了高度重视。汉字的产生,是关系到中华文明发生的大问题,研究汉字起源,也是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
角度三:奖励值得。
“一片甲骨惊天下”。距离首次发现甲骨文,已经过去了124年。目前甲骨文单字足足有4500多个,经120多年来几代专家学者不断考证,已经释读的只有1600余个,尚不足一半,许多文字仍然是古老的疑团。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有了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才传承至今,绵延不绝。“一字十万”奖励甲骨文破译者,中华文明值得这样的致敬。
运用示例:中国文字博物馆面向社会发出“一字十万”的“悬赏令”,其用意就是让更多的公众了解甲骨文的破译工作,鼓励更多的人投入中华文明的挖掘研究中,进而激发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征集评选活动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甲骨文考释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冷门不冷,绝学不绝”。年轻人在选择时要避免被偏见误导,敢于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相关部门也要善于利用热点事件进行宣传,打破世俗的陈旧观念,并通过提升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吸引青年才俊。
(选摘自《北京青年报》/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