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龘龘,欣欣家国
2023年12月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正式发布了甲辰龙年春晚的主标识。2024年春晚主标识以“龘”字为主视觉符号,整体设计以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中极具特色的“国朝官印”字体——九叠篆为灵感来源,庄重平衡、中正匀称,彰显出大气雄健的文化气象。
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由三个龙字的繁体字形构成,音同“达”,具有霸气威武的意象,而“龙行龘龘”这个词,意为六条巨龙凌空而起,昂扬热烈。这无疑是对中国龙文化的一种生动体现。
文本解读
角度一:文字的承载意义。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文字体系。《康熙字典》修订版共收录汉字达57557个,这些可爱的汉字铭刻着中华民族久远的文化记忆,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识。
角度二: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国家大力推行规范汉字的当下,如何根治“文字失语症”已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课题。2023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灿龙表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大多是零散的、即时的,碎片化和电子化问题比较严重。”就个体而言,一个人的文字应用能力不足,必将阻碍其未来的成长进步;从整体来看,倘若放任“文字失语症”蔓延,影响的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软实力的构建。
角度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龘”字的出圈也再次唤起了大家对生僻字的关注和兴趣。生僻字是那些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不常用的字,但它们却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像“龘”这样的生僻字,是汉字这个庞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复杂性体现了汉字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运用示例:从寓意上看,春晚以标识的形式让生僻字这一文化更好地延续,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融入百姓生活,这是一种很好的传承方式。巧借创新活水,为文化赋能,为生僻字拂去历史尘埃,能够让其重新“活”起来。同时,在时局风云激荡的当今时代,这一芯片似的造型也展示了我国科技正蓬勃发展,从古老汉字到现代科技,龙年春晚主标识连接古今、融通未来。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