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片纯洁的“雪花”

作者: 翁羽涵

例文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大众表现自我个性的平台如叠叠重山矗立起来,由此引发的“雪崩效应”也层出不穷。在茫茫“大雪”之中,我们又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呢?

在我看来,以下两个方面不容忽视:

首先,是要明辨信息坚守初心。在这样一个信息如潮的时代,各种新闻杂乱无章,会让人眼花缭乱,迷失自我。身处这般“后真相时代”,对于各类信息的有效甄别便显得尤为重要。试想,假如我们轻易地由片面取代了完整,任凭居心叵测的幕后黑手断章取义甚至颠倒黑白,那么,很容易就被染成黑色的“雪花”,随风飘浮而丧失定力。面对某些媒体之恶意引流,我们务必坚守自我意识,“未知全貌,不予评价”,不随大流人云亦云,也不随小流逆风行舟,要做自己的主人。

其次,理解、尊重他人利益,友善平和地展开讨论。在“新集体生活”中,我们要对公共秩序心存敬畏,同时也要对社会公德担负责任,从而取得“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想效果。试问,如果人人漠视道德与法律,由着自己的情绪胡言乱语,岂不有损社会风气,而且会对无辜的公众造成伤害。记得在2022年高考前某高中“百日誓师”活动中,一位女生的演讲视频在网上掀起巨大风浪。视频中的女生双目坚定、言语犀利,有人认为这是该生自信坚定的表现,但也有人针对她的神情、外貌施加恶意攻击。在网络中,诸如此类的网暴现象频仍,也许仅仅是某个细节让人不满,就会引起“网络喷子”们“义愤填膺”地谴责。或许有人会认为,说两句带点恶意的话,危害不算大。事实上,千千万万如暴风雪般的评论,可能会无情地伤害那些被波及的人,甚至让其走上不归路。

敢问哪一次网暴中的片片“雪花”,不沾染着血红的颜色?

“新集体生活”势不可挡,网络家园的宁静美好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守护。让我们确立底线意识,做一片纯洁不染的“雪花”,以友善、开放、包容的交流方式与人相处吧!

评点:高中生写议论文,容易直接摆事实、讲道理,导致作文枯燥乏味,乃至“面目可憎”。这篇文章却因觅得了一个具体可感的“具象”——“雪花”而变得富于个性。在文中,“做一片纯洁的‘雪花’”这个比喻基本贯通全篇,读来既有说服力,又不乏感染力。文章由评论社会现象引入,中心论点“亮”得简捷;主体部分不仅层次分明,更有机引入“后真相时代”这一概念,它与首段里的“雪崩效应”,均能为文章添彩;行文中,一个“试想”,一个“试问”,再加一个“敢问”,真是气势充沛。篇末处则言简意赅总结上文,做到了首尾呼应。

(编辑:李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