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道”导写

作者: 许世阳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千百年来,中国古人一直在试图解释“道”字。道家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里曾这样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这几句话高度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是道教思想精华之所在。被民间奉为“奇书”的《素书》则说:“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这几句话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人所遵循的自然法则,支配着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而天地万物却意识不到这一点。

你信奉的“道”是什么?可以结合上述材料,也可以从历史演变、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写作指导

这道题中的材料比较深奥,但学生可以抓住“道”与“自然”两个关键词。道家经典《道德经》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遵循自然,顺应自然;《素书》则认为人和自然万物一样受到自然法则的支配,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综合两部经典的观点,作文的立意并不难确定,但是这道题的话题比较宽泛,从什么角度下笔要仔细斟酌。

题目中提到了“历史演变”“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中国人的品格”等具体的切入点,学生写作时,可以从自身比较熟悉的角度入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阐明道理;或者选择多个角度,分别阐述各个领域中遵循自然的道理,从而归纳出一般的、普遍的道理。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文章应当强调人受自然的支配,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可以随心所欲违背规律。但也应指出人在自然面前应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合理地利用规律造福自身和社会。

例文

敬畏自然,顺应正道,开创未来

□江西省会昌中学 彭美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自然之理。自然之理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前提,唯有敬畏自然,人类才能长久发展。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万物顺应天时,自然生长。聪明的古代中国人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制定出农历,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活动。由此观之,我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顺应自然之理的重要性。柳宗元曾在《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提到种树之理,“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这是郭橐驼所种之树能高大茂盛而异于“他植者”的原因。树的生长尚且如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又怎么能背离得了自然之理呢?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之理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但人可以认识自然之理,掌握自然之力,利用自然造福自身和社会。回首远古,大禹观察河流走势,利用疏堵结合的办法,既平息了洪水,又使农田得到了灌溉;还看今朝,袁隆平苦心孤诣,借助水稻杂交优势,让十四亿中国人民吃饱饭,为减少全球饥荒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因我们民族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华夏人民才能在数不清的生存挑战中繁衍至今。

迈入新时代,中国人民依旧满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中国在自身谋生存、求发展的同时,仍不忘遵循自然之理,追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想境界。反观某些国家,以邻为壑,以损害别国利益为代价来满足自身需求,孰不知“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刘慈欣在《三体》中写道:“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傲慢和自大,终将会演变成发展道路上的潜在风险。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悲剧不止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究竟还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人类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呢?

敬畏自然,才能遵循自然之理合理地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和社会。让我们怀揣对自然的敬畏,顺应自然正道,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

评点

作者开门见山,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认为人们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长久发展。文章通过农历指导农业生产这一生活事例和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种树的道理,强调了遵循自然之理的重要性;在承认自然规律不以人力而改变的同时,运用大禹治水和袁隆平杂交水稻的事例论证人可以利用自然规律,点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此外,文章还通过类比论证,联想到了国际关系,并巧妙列举反例,深化了文章的立意。

(编辑: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