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里生活,云中写诗
作者: 刘悦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读《五代史伶官传序》,我们对保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深有领悟;读《六国论》,我们对吁求风清气正的社会和不畏强权的操守无限感慨;读《苏武传》,我们对不辱使命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肃然起敬……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站在这个路口,前方分岔着无数条路。我回望,看着身后蜿蜒的泥路。我凝望着它们,凝望着穿过千年化为一抔泥土的历史。
身为时代青年的我们,应当如何完成我们的使命?唯有于泥里生活后,方可在云中写诗;唯有以历史滋养我们,方可书写我们的诗歌。
历史,绝不仅仅是躺在泛黄史书上的冰冷文字,也不只是流传于世人口中的晦涩古文。它应当是文字背后坚定的眼神,应当是晦涩背后震耳的铿锵。或许我们对于历史的定义,只限于铁血沙场,雍容华贵。但是,历史怎么可能只有书上记载的五千年?凡我们走过的路、乘过的风、破过的浪,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它无关年龄的长短,无关年代的远近,它挟着一路艰辛,一点一点化为一抔泥土,形成我们的路。是的,那滋养万物的泥土,就是历史。
为何读史?为何要以史为鉴?的确,那些魏晋风骨、金戈铁马不会再上演,但是,它们让我们铭记来时路,指明未来路。读史,是为了让自己在泥里生活,而后在云中写诗。余秋雨先生贴地考察古迹文明,终得《文化苦旅》;樊锦诗先生潜心研究莫高窟,于敦煌中寻得自我。为了更好地书写人生的诗歌,必在泥中认真地生活,此为读史之意义。
如何读史?读史,绝不只读书上的文字,也绝不只读灿烂的辉煌。我们应当丰富读史形式,拓展读史内容。文字要读,历史文物、古迹遗址更要读;灿烂的过去要读,灰暗的岁月更要读。读史,从来不是走马观花地打卡,而是亲身去经历那些岁月,从中汲取养分。去听那些老人的教诲,去感那些侠客的豪情,去慕那些名士的恣意,让他们助我们在云中写诗。
我知道了,我看着脚下的泥土,心中有了想要奔赴的云端。
去泥里生活吧!去读史吧!然后带着所汲取的养料,坚定不移地走向彼岸,那里有为我们研好的墨,有为我们展开的纸。
我们终将在云中写出自己的诗。
评点
题目简洁、醒目而又形象、生动,以对偶形式体现了历史与自我的关联,通过两个比喻揭示出读史的价值和时代青年的追求。开篇以“站在这个路口”“回望”“凝望”等词语创设情境,让人产生代入感,并为下面一节中心论点的提出作巧妙的铺垫。具体论证时,先界定“历史”这一概念,后论述“为何读史”和“如何读史”,三个方面层层递进,逻辑性强。最值得称道的是,文中不少说法颇具颠覆性:界定“历史”概念时能洞见到“凡我们走过的路、乘过的风、破过的浪,都是历史的一部分”,而论述读史方法时则认为“文字要读,历史文物、古迹遗址更要读”“灿烂的过去要读,灰暗的岁月更要读”。由此可见,作者具有独特的思维品质,能大胆地提出新颖、深刻的见解。另外,余秋雨、樊锦诗两个典型例子的精当概述,也见出作者的写作功力。
(指导教师:李仁甫/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