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何必言必称引权威”导写

作者: 江雪松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许多公众号、自媒体、论坛,在发表自身看法时,常常动辄“鲁迅先生说”“萨特有言”“莫言认为”,以致于网上出现大量根本不是鲁迅说的所谓名言,北京鲁迅博物馆干脆推出“鲁迅语录检索引擎”,网友调侃“从此不敢再瞎编”。按理网络时代,人人面前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人人都有话语权,不应该动辄引经据典,甚至不惜拉大旗作虎皮。

你如何看待上述现象?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说说你的认识和思考。

写作指导

材料部分由两句话组成,构成转折关系,形成鲜明的矛盾冲突。第一句话叙述事件,陈述现象:生活常见有人自觉引用经典,列举名言,甚至不惜胡编乱造名言警句。第二句话为议论评述,对第一句现象表达看法,与之形成转折。

在媒体中引用名言警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如果从社会的各个层面认真梳理,会找到多种原因,或因思想观点不够成熟与严密,不借名言不足以有说服力;或因文采欠缺辞藻不美,担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或因动机不纯,拿腔捏调,不借经典不足以蒙人骗人;或因盲目崇拜,从众趋俗,不引述就说不出话来……

参考立意

1.努力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力,树立表达自信力,不必言必称引权威。

2.让自己的言论和观点闪烁真理的光芒,反对引用权威言论掩饰自己思想的苍白和观点的荒谬。

3.倡导独立思想和个性化的自由表达,不要在引用权威中走入盲从误区,让自己沦为他人的传声筒。

4.不学诗无以言,引用权威可以让自己的思想观点得到更深刻更清晰的表达,不必为引用权威言论感到困惑,清晰地界定主次就好。

5.权威和经典不会因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而消解,汲取权威的智慧,重温和研习经典依然非常有必要。

例文

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一考生

加缪在《局外人》里讲:“大多数人所说的并非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人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排斥被疏离,惧怕孤单无依靠。”

不难发现,这就是我们总是给自己的言论包裹上“权威”外壳的原因,“大多数人这么说”“专家曾讲过”“某位名人曾说过”。我们假以“权威”,是用集体认同来让自己的观点得到普遍接受。惧怕成为标新立异的独行者,普遍的大众化的认识作为支撑和依据,我们才不会“底气不足”“脚底发软”。

所谓权威的认识,它可能来自对某一领域有专业知识储备的专家,它可能来自历史变革进程中积淀的集体记忆,它可能来自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观点……权威,是一种具有普适性且被广泛认同的较为完善的认识。作为间接经验,让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简易快捷,同时也是行事准则和社会规范。

然而,权威是否一定正确?曾经被奉为金科玉律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在达尔文的质疑中轰然倒塌。权威可能是某一阶段较为完善的一种认识,而将在下一轮的知识体系更新中被突破、被推翻,从而形成新的理论。须知,认识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只有实践才能让我们检验与发展真理。时间回到现代,我们依然不当迷信权威,要智慧性地运用他们的思想,辨证地为我所用。

在知识相对匮乏、信仰真空的年代,人们趋向于追捧崇拜权威。而随着信息的普及,专业化领域向普通人开放,观点表达更便捷,我们的“权威”在逐渐被消解。这是最好的时代,人人都是发言人,人人都可对专业领域提出见解和质疑。可是,我们好像陷入了怪圈,我们质疑一切,否定一切,拒绝盲从着“大多数人”,却又害怕被孤立,表达观点时总要加上这样那样的前缀。《美丽新世界》中讲,“使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理解为什么笑、为什么不再思考。”这就是答案了。知识的消费成本降低,我们的态度逐渐变得轻率,否定权威。但是拒绝思考,畏惧输出自身的观点。

这是一个更开放多元的世界,也接纳参差多态的看法与态度。对待权威,我们要去发现其可取之处,理性甄别,而不全盘否定;也须知认识之旅无限,敢于推动其自我完善与修正。

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评点:文章先肯定权威的价值,而后又否定权威的作用,两相比较与辨析中顺理成章表达自己的看法: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文章论述能着眼时代的变迁,具备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很有思辨的力量。特别是加缪话语的导入,与《美丽新世界》话语的引述,既是名言的引用,暗合材料,又有思辨的引领,具有启发性。

(编辑:于智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