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论文,作文江湖中应有一席之地
作者: 吴国梁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亲人、朋友之间互赠礼物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现象。一些人认为接受礼物的一方可能并不需要这个礼物,与其精挑细选不如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出去,这样对方就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个作文题的信号之一就是——要重视驳论文的写作。
“一些人认为”的内容,如果考生认同,那就是正常的议论文;如果学生不认同,那就需要写驳论文——反驳“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出去”这样的观点,然后再写你赞同如何去送礼物,本质上就是“驳立结合”的模式。
因此,我们在备考时必须重视驳论文,原因如下:
1.教考衔接: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的力量》这一单元中特别提到“尝试写驳论文”。
2.驳论文写作在近年来的考试中鲜有出现,最近一次引起广泛关注的是2016年漫画作文批驳“唯分数论”。
3.练习驳论,能使议论文写作更严密深刻,更有现实意义。
驳论文的核心在于“驳”,就是先列出要驳斥的靶标,然后通过分析其错误之处进行批驳,指出其错误之后,再推出正确的做法,这就是“驳立结合”。
步骤一:抓住矛盾,呈现焦点,树立靶子。
写作前,我们需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整理,抓住主要矛盾,树立好批驳的靶子。这样就可以将材料中合理部分与不合理部分区分开,集中笔墨驳斥不合理之处,避免文章有失偏颇。
比如九省联考“礼物”的材料,“与其精挑细选不如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出去”,此处区分一下,赠送礼物是情分,但把礼物这种带有特别情感的象征物变成了“钱”这种无差别的一般等价物了,体现不出来对特殊情感的重视。
所以,要驳的重点就应该放在“特别”与“一般”的不同上。
步骤二:准确定性,理性分析,为批驳论证奠基。
驳论,很多时候不是否定这件事,而是要指出,从某个角度看,此事中某处不合理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可能又是合理的,所以必须先确定自己评判的关键概念,然后立足于此概念进行分析。如果没有这个定性,自己的观点就很难立足。
比如这个文题中,我们要定义,礼物所送的对象是“亲人、朋友”,如果你对他们的喜好没有基本的了解,还算是“亲人、朋友”吗?这样,“亲人、朋友”就成了我们评判的关键概念了,行文基础就是此概念。
步骤三:过犹不及,适度认可,以退为进。
驳论文并不是剑拔弩张的否定批判,更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以咄咄逼人的姿态教训对方。对话、交流、评判、选择才是写作的主旋律,即使是驳论文,也应该具备有理、有据、有节的“君子风度”。因此,在驳斥观点漏洞、错误的同时,也应积极认可其中的合理之处。比如,“一些人认为接受礼物的一方可能并不需要这个礼物,与其精挑细选不如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出去,这样对方就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个观点确实有从对方角度着想的合理性,也体现了当今社会交往中的适度原则。但要表达清楚,礼物的倾向性哪怕比较模糊,也比作为“一般等价物”的金钱要温暖人心。在肯定“为对方着想”的基础上,指出折现的不合理性,更显得自己的观点全面、客观。
步骤四:揭露所驳观点的本质,分析原因,指明危害。
这个部分是驳论文的重心,从表象切入,挖掘本质,以条分缕析的方式指出错误之处。可以从更广阔的维度来分析原因,比如个人、社会、历史、文化等;也可以指明错误做法、态度、观念等的危害。
“与其精挑细选不如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出去”,表面上是方便对方,实质是缺乏对对方的了解,也没有兴趣去深入了解对方,这样的“礼物”传递出来的其实是“我不了解你也没兴趣了解你”“你在我心目中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我对你的感情就值这个数额的价钱”,换位思考一下,你收到这样的礼物做何感想?
例文
所赠是礼,更是“此心懂你”
于朔
《诗经》曾这样咏叹: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里边送的是礼吗?送的是情,送的是意,送的更是“此心懂你”。每个人心中都渴望自己被他人理解珍惜,怀一颗真诚的心,交若干知心的人。
礼物只是个载体,其中藏的是心机还是真诚,是敷衍还是真懂,这才是能不能以心相交的关键。你送的礼物恰恰是他喜欢的、在乎的,实际就是在说:“我知你懂你,心中有你。”
金庸经典小说《笑傲江湖》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向问天为了救出任我行,专门给杭州梅庄的四个庄主准备礼物。四个庄主分别名为黄钟公、黑白子、秃笔翁和丹青生,寓意为琴棋书画,而向问天分别送了他们《广陵散》曲谱、呕血棋谱、草书名帖与北宋名画。这样的礼物,每一种都与其雅好相投,每一样都在传递一个信息:除了你自己,恐怕我是最懂你的!梅庄四友也是人啊,如何能不立即以知音视之?
有人认为,与其精挑细选不如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出去,这样对方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种做法,就是把非常个性化的“知你懂你在乎你”变成了“货币代表我的心”,几乎等同于将本应珍惜的独特情感变成一般等价物,这样的“礼物”,除了眼中只有钱的人,恐怕没有正常人会真正动心吧?
史铁生曾在文章中回忆,瘫痪后他的第一个轮椅是手工制造的,非常简陋。他得到的第一个正规制造的轮椅是《丑小鸭》杂志社赠送的。这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不锈钢材质,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个金色的“福”字。史铁生郑重地写道:“这辆‘福’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连我们旁观者都明白:这是一件礼物,更是“我知道你最需要什么”的真挚感情!如果杂志社只是给他钱然后说“你自己去买喜欢的东西吧”,史铁生会这样清晰地记得这段情谊吗?
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虽然此“礼”非彼“礼”,但其中的“爱”与“敬”,赠的人懂,收的人也会懂!
评点:文章标题新颖别致,紧扣主旨,典雅押韵。开头引用《诗经》,借“投桃报李”成语出处来紧扣“礼物”,体现了礼物背后的感情交流,文采斐然。议论部分准确深刻,透过了“礼物”这个表象,挖掘到了“懂你”的深刻层面,为后文例证做了铺垫。作者在立论的同时,也对“送钱”这一观点进行了有理有节的反驳,比如,“把非常个性化的‘知你懂你在乎你’变成了‘货币代表我的心’,几乎等同于将本应珍惜的独特情感变成一般等价物”,这样的语言幽默风趣,直指人心,再结合史铁生例子后的“反向假设”——“如果杂志社只是给他钱然后说‘你自己去买喜欢的东西吧’,史铁生会这样清晰地记得这段情谊吗?”强调了礼物“懂你”的特性。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