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被理解”导写

作者: 孙文辉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史铁生说,人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而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却认为,寻求他人理解,无异于出卖自我。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或看法?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指导

题目语料简要明晰,从史铁生的语录中可以提取出“被理解的渴望”,而佩索阿的语录采用了反向的表述形式,考生可将其还原为正向的表述形式,并根据语意概括出“拒绝寻求被理解”之类的关键词组。确定了关键词或词组,也就掌握了题目的核心内容和命题意图。

显然,“被理解的渴望”和“拒绝寻求被理解”是两种对立性的生存选择,颇有思辨的张力。考生可选择其中一种来立意,也可以辩证合并,提炼出第三种立意。具体而言,“被理解的渴望”就是一个人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性需求,有着开阔的言说空间;“拒绝寻求被理解”则是一个人自感高于众人或异于流俗,宁可坚守孤独的自我,也不愿被大众的理解稀释,这个立意角度有一定难度,却易于写出深度和独特性来。至于要将“被理解的渴望”和“拒绝寻求被理解”辩证统一起来,则需对“理解”这个概念作适度分解。比如每个人都渴望收获同层次的理解,但拒绝低层次的理解;前者是求同,后者是守异,而守异本质上是为了捍卫高层次的求同。这样一来,两个对立性的概念就获得了内在的统一。

例文

不求理解,但得自我

浙江省慈溪中学  文徽

在一篇不知名的随笔中,史铁生望着和尚所居的庙宇,忽有所悟:那庙宇的形式就是一份渴望理解的申明,它告诉世人,出家不是落荒而逃,而是自由的选择。对于被理解的渴望,僧人尚且如此,遑论芸芸众生了。因此,人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人正是在被理解中被发现、被肯定、被认同,从而获得自我价值的确证。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人们虽然渴望被理解,却常常不被理解。面对这样的窘境,有人徒呼奈何,有人苦苦期待,有人甚至降格以求,致使所追求的“理解”变了形——原先寻求他人理解是为了确证自我,如今却为寻求他人理解而扭曲了自我,或如佩索阿所谓“出卖自我”,这显然违背了“被理解”的初衷。因此,与其勉强求取某些可疑的共识或共鸣,不如断然掐灭被理解的奢望。这样做虽不能扩大自我,但至少守住了自我的完整性。

一生“渴望生活”的怪才画家文森特·梵高同样渴望被理解。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说,熊熊烈火在他身体中燃烧,但路人所见只是缕缕烟尘,他焦急地等着有人靠近他,以便相互取暖。不幸的是,梵高以其绝世天才远远地跑在了时代前面,于是,不被理解成为梵高毕生的宿命,而梵高也在宁可被漠视亦不强求他人理解中度过了一生。梵高如此,狄金森如此,卡夫卡也如此,世间的卓荦特出之士皆因超越时代而被时代无视。他们以无比坚忍的意志,承受着不被理解也不强求理解所带来的孤独与寂寥,从而捍卫了自我的独特性。

世人常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话常用作劝人对待周遭的人或物不要太严苛,但换个角度看,也道出了有些人“不被理解”的一个原因。屈原天性高洁,又固执决绝,所以他不可能被污秽的政客们理解,也不可能污损个人的操守去寻求外人的理解。面对渔父圆滑的劝说,屈原断然反诘“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葡萄牙诗人佩索阿也说:“我宁可被浊世严重误解,也要保持我的自然性和应有的尊严。”这种拒绝的姿态,无疑是一种庄严的宣示和强烈的抗议,它保证了自我的纯粹性。

说到底,渴望理解也好,不求理解也罢,都是为了在群体中求得一个独立自足的自我。但由于现实生活的种种局限性,被理解常常不可得,那么我们不妨安于不被理解的处境之中,全心经营完整、独特而又纯粹的自我。

评点

文章对题目材料的解读精准到位。无论是史铁生的“被理解的渴望”,还是佩索阿的“拒绝寻求被理解”,考生都能从中挖掘出“彰显自我”这个共通的意义。从立意方向看,文章侧重论述“拒绝寻求被理解”,根据“不被理解”的各种原因,巧妙地分解出了“守住自我的完整性”“捍卫自我的独特性”“保证自我的纯粹性”三个层面,有力地论证了“拒绝寻求被理解”的意义与价值。

(编辑: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