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生活是最大的悬疑”导写
作者: 仲彩燕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是最大的悬疑,人要愿意去面对,要敢于去尝试。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指导
材料共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意指:生活充满无数未知与变数,以其深不可测的悬疑性引人探索。第二个分句意指:面对生活的悬疑,我们应采取一种积极而坚定的态度——愿意面对。然而,仅有态度并不够,第三个分句是积极做法——以敢于尝试的行动回应生活的挑战。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悬疑”解释为“(名词)疑惑的地方,悬念,(解开悬疑)”。因此在文章中要写出生活中的疑惑之处,与之对应的尝试方法和面对的态度;疑惑与态度、方法要有逻辑对应关系,要有前后的曲折性。“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更需要“一波三折”“山重水复”,最后“柳暗花明”。
根据材料,考生可以从“如何正确面对有悬疑的生活”“如何敢于尝试解开生活的悬疑”出发,确定立意。但不管是何种立意,都不应偏离“悬疑的生活”与“愿意面对”或“敢于尝试解开悬疑”这个核心。
例文
潜,寻
(标题有特色,交代了文章叙述的主要事件:潜入未知的生活海洋,寻觅并打开生活之悬疑。)
一考生
我,站在摇摇晃晃着的平台上,看向面前的海洋,白浪滔滔,深不见底。(开头不作不痛不痒的描写,直接面对充满悬疑的海洋,扣标题,扣材料。)
从远方铺天盖地而来的蔚蓝,像被踩在脚底下,无限地渲染开去。大浪翻转之间,黄的绿的鱼儿,柳叶似地飘荡,又被摔得很远很远。(描写精当,有海洋的美丽,有海洋的狂暴,这也正是生活激发人心的地方。比喻形象,切合海洋特征。)
气泡浮动又飘升,环绕着我这颗既向往又紧张的心,那是源于对未知的恐惧。世上最宽阔的就是海洋,我深深地体会到了。
潜水服紧紧地束身,残存的诗意让孤独如潮水般袭来,让害怕似狂风般扑来。水一点一点漫过肩头,浮动的浪,浮动的我,惊悸的心。(此刻的害怕、孤独、无助,正是悬疑生活面前人们的表现,真实不做作。)
戴面罩,装氧气瓶,要下潜了,那是一种奇妙的感受:你能感受到海水流动的声音,听到浪花亲密的絮语。鱼儿在你眼前如云彩般飘过,却怎么也抓不住。远处是深不见底的洞窟,黑色与蓝色交织,我想我此刻定是瞪大了眼,呆愣在原地,在难以言说的震惊中变得木然。
下潜,再下潜,不知身处何处,心又在何方,一切仿佛成了一部悬疑片。
渐渐地,随着深度的增加,海像是不愿意为人窥见本来的面貌,开始施压了。耳朵仿佛被海水浸满,又要被穿破似的,疼,真的很疼,耳膜如同被两个打桩机一下下击打着,我好像的确能听到那神经“突实突”跳着的声音。(下潜的过程,就是敢于面对的过程和探索的过程,面对海洋需要勇敢,需要不屈服,面对生活的悬疑何尝不是如此。各种各样的感受,疼痛、紧张、无助,非常具体可感。)
害怕,想要放弃了。我又不服气,感到可惜。那是一股子的韧劲,是未识大海真面目的不服。
于是回想着教练说的缓解方法,屏气,捏鼻,使劲呼气。海似乎就是生活,潜着,潜着,每潜一步,身上的担子便加重了一番,没有耐心与韧劲的人,就如同气泡般,上浮,再上浮,到渐渐膨胀,又猛然炸开。
我感受着,我每潜一步,每呼一次气,都能卸下一份重负,都能到达崭新的、未曾探索的一层水域。那是渐渐破除雾般的迷茫,将蓝色的水体一层一层剖开,直至将这未知的悬疑,剖析干净。疼痛似有缓解,眼也变得清明起来,我这一次真正触到了海底。
(海洋广阔,看不到边际,海洋是深渊,深不可测,但只要用恰当的方法,终可以一点点地看清其面目。短句、长句、反复、重叠,尽可能地渲染面对和探索的不易。)
贴着海底,我看到躲藏着的海胆与海葵,还有美丽的珊瑚,那来自远古的痕迹;红的绿的银白色的鱼,在眼前如线般穿梭,编织成一场绮丽的梦。
一场美妙的梦幻,一场未知的悬疑,在我的心底不断地铺展,伸向遥远。
(努力终不会被海洋辜负,探索终不会被生活抛弃,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了海底如梦一样的美丽世界,再以意蕴丰富的话语结尾,即生活有悬疑,值得面对,值得探索。回扣材料,有很强的审题意识,且首尾照应,全文浑然一体。)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