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艺术
作者: 吴若涵
从小到大,想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何一幅画可以价值连城?为何几个颜色不同的方块就能成为一个流派的奠基石?其实,大多数人对于一件事物是否是艺术品的评判,并非来自自身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而是来自外界信息,如是否被某某艺术馆珍藏,是否获过某某比赛大奖,亦或拍卖价值多少。
处于多元价值观的盲目与苍白下,我们随意否定自身评判的价值,而将其被赋予的符号价值奉为圭臬,这何尝不是一种社会的病态?就像《华盛顿邮报》曾做过的实验,邀请著名的小提琴家约舒亚·贝尔在地铁站卖艺,其间有1097人经过,只有7人选择驻足聆听,而她的演奏会票价上百美元,并座无虚席。就像《乌合之众》中所述,人群极易被催眠,比起自身去评判,他们更容易听信所谓专家点评。去看画展,并不是自己真的想从画中感受到什么,而是觉得自己只要来过,就是见过世面;去听音乐会,并不是想去真正感受音乐的韵味,只是觉得这个音乐家有名气而盲目跟风。说我们在“欣赏”,不如说我们在“打卡”。从底层逻辑来讲,很多人的心里可能都认为艺术是有一个标准的,且自身不可亵渎,从而失去对艺术独立思考的意愿,相信跟着大部队或者专家走没错。
可艺术真有什么标准吗?
艺术本身就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以生活为源是必然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没有一件艺术能真正脱离生活。工厂流水线上如法炮制的速食罐头算不上艺术,艺术是需在原有事物上进行打磨与修改,才能俗世见新,朴实见色。如法国哲学家加斯东所言“当一个事物变得更美一点,它就成了另一个事物;只要更美一点点,就完全是另一个事物。”
“高于生活”是艺术的基本要求,但“高”与“高”之间的比较并没有统一标准。毕达哥拉斯主义崇尚“四元体”,强调对称、韵律、正典、比例;而巴洛克艺术则运用夸张的运动性和清晰可辨的细节来营造恢宏的戏剧效果,追求“出人意料”的反常规效果。即便两派观点有诸多差别,但皆是他们对“高”的理解,并无对错之分。
既然艺术并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那就不应该有门槛之说。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形成自己的审美体系,发掘自己的审美倾向,用心去品读一件艺术品,陶冶自身情操。每个人既可成为艺术的评判家,也可以成为艺术的创造家。艺术是民主的,它并非某一类人的专属。从心的评语、用心地鉴赏,才是送给艺术最好的礼物。
或许有人想问,既然你说没有统一标准,那凭什么我的画一文不值,大师的话却有人争相购买呢?除却名人效应以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他的艺术理念可以被更多人接受。当然你就可以依旧觉得这幅画不怎么样,但你无权否定他人的喜爱。或许会有人因此说,那一幅画不就有标准了吗?喜欢的人多,艺术就好;喜欢的人少,就不能称之为艺术。
这个观点犯了和《乌合之众》中“数量,即正义”同样的错误。艺术价值不能只考虑受众人数,忽略了创作的本身目的。如果你的目的是展现高超的绘画技巧与奇思妙想来获得人们的崇拜,那的确受众数量很重要。但如果只是想宣传一种理念,或者单纯放松心情,那么所创作的是否受他人的喜爱,就无需作为参考。杜尚与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们共同争取“喷泉”(陶瓷男用小便池)艺术合法性,他并非认为小便池多美,只是想宣扬艺术品不一定是事物,也可以是独特视角、观点与感知;竹林七贤弹琴吟诗,以琴自娱,以琴解忧,他们创作艺术并不是为了赢得世俗的认同,只是为自己的心灵辟处自由潇洒的栖息地。明白自己为何创作,所谓的艺术才有意义。忽略本意,而纠结于某些数据,妄想用外在的东西来衡量艺术价值,反而是本末倒置。
故应从心评价艺术,用心创造艺术,不必在意所谓标准,才是对艺术对自我最大的尊重。
(指导教师:曹伟芳/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