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践耳:交响乐传奇

提起作曲家朱践耳,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朱践耳本名朱荣实,为践行效法聂耳精神,21岁时更名为践耳,“践耳”就是践行聂耳走过的道路。朱践耳在其近70年的创作生涯里,涉足几乎所有的音乐体裁,留下11部交响曲、17部管弦乐、15部室内乐、8部声乐作品。

20世纪80年代初,花甲之年的朱践耳带着一架简陋的录音机,在贵州、云南、广西、西藏等地深入偏僻村落,一走就是八九个月。他带回的是满满的原生态音乐旋律和自然界各类鸟鸣声,这些珍贵的音乐素材、自然的声音,在之后的《黔岭素描》《纳西一奇》等作品中绽放光芒。有人说朱践耳的作品总能触动心灵最深处,那是因为他在中国民间音乐中找到了“根”。

64岁,朱践耳才完成第一部交响曲,这在中外音乐史上是极为少见的。1985年至1999年,朱践耳连续创作了10部气势恢宏的交响曲,加上《小交响曲》,一共写了11部交响曲。这个数字,是一个耄耋老人用毅力创造的传奇,其中部分交响曲在观念和技法上的现代程度,甚至远超许多年轻作曲家——他不仅有古典音乐创作的技艺,而且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作曲技法,为己所用。在众多音乐界专家学者看来,忘我的拼搏、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是朱践耳迎来晚年创作高峰期的根本原因。

人物解读:武邀月

角度一:天才离不开勤奋。

天才是罕见的,但即使是一个超凡的天才,如果离开了勤奋,也终究成不了本民族、本领域不可替代的大家——这是古今中外的一条定律。

角度二:拒绝墨守成规。

虽然朱践耳学的是传统古典音乐的作曲,但他对于现代音乐还是一直都在探索和追求、应用,这在中国作曲家当中还是非常了不起的。

运用示例:说到传统与创新,我们不妨认识一位老先生,朱践耳从小学习的是传统古典音乐,但他借鉴西方技法,在现代的艺术语境中创造性地运用新的音乐语言,赋予传统民族文化新的思想内涵。正是不懈地探索、始终保持深层次思考,让朱践耳成为了一个传奇。他在花甲之前开启交响乐创作,并于64岁完成第一部交响曲,这在中外音乐史上极为少见。

(编辑:于智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