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中心与边缘”导写

作者: 欧阳林

材料作文“中心与边缘”导写0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

边缘是让人平静的地方,它的质朴和别样让生活其中的人受益良多,甚至还吸引中心的人们探寻它的魅力。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

要求: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文题涉及两个关键概念:一是中心,二是边缘。材料告诉我们一些信息,要引起重视,认真思考:

其一,材料对“中心”和“边缘”的指向极为模糊,写作时我们需要将其具体化,阐明自己所写的中心和边缘是什么,单纯下定义还不够,还应通过写具体的人或事加以明确。

其二,材料告诉我们“中心”和“边缘”各有利弊,不能只顾一点。

其三,二者的关系是辨证的,可以相互转化。到底如何转化,需要我们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加以说明。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确写作的目的,是针对什么现象或观点而写,最终确定自己的观点。

例文

于卑渺的边缘发出慷慨之歌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胡沁怡

中心似乎是大多数人心之所向的神坛,而边缘则是亟待逃离的桎梏。历史总是偏向于那些被聚光灯与掌声追随的人,而我却想于卑渺的边缘发出慷慨之歌。

何为中心?是世界目光汇聚之处,抑或是太虚宇宙初生的地方。然而,中心是相对的。当我们与任何更大者相比,万物皆处边缘。当众生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时候,也许庄子只在一旁不语。但他用《秋水》给世界一点提示:任何生命的个体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他写到“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当前方横亘这不可逾越的天堑时,是选择向前还是驻足?

“所有的站立,都垫着清醒和谦卑。”当我们站立时,脚下就是我们所处的地方。无论中心与否,这就是属于我们的栖居之处。当身处边缘时,学会做一个清醒的边缘人物,享受孤独,享受沉思,把外放的能量留给内心,把展示的空间留给灵魂。人,应诗意地栖居,与其做中心论的狂热拥趸而走向不择手段、勾心斗角的迷途,做一个卑渺边缘的小人物也是一种选择。庙堂、山水皆为修行,而学会享受边缘,保持清醒与谦卑,将会把荒芜的边缘过成自己的大观园,让卑渺的蒲草开出火红的荻花。诚如历史终会承认,五柳先生的小院也担得起所有赞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无限的世界与知识面前,当我们从边缘的角度向外眺望,就能刺透繁杂的假象与谎言,看到一片无人踏足的处女地。我们拥有比中心人物更广阔的奔跑空间。处在边缘,意味着你会有一时的失意落寞,但世界的真正本质与真相却在无人问津时,在无声纷扰时,从人声鼎沸中抽离出来,慷慨地赐予一群卑渺而伟大的拓荒者——边缘人物。

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中曾说到,“在衰弱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人类文明历经数千年的演化,在无数的边缘出现、遗失。在某个不为人知的时刻,中心又会在边缘的腐殖上培出新的花朵。正如“躺下是敦煌,醒来还是敦煌”的樊锦诗数十年如一日在莫高窟的壁画上,回溯历史,终于让敦煌在21世纪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时代需要边缘人物的坚守,正如盛世也需要小人物的付出。

在中心无常、边缘常伴的时刻,不妨做一个卑渺角落里的边缘人物,唱一首属于边缘的赞歌,留给世界片刻沉思。

评点:文章既有逻辑的理性,又有语言的文彩,可以说是以逻辑为骨架,以丰富的素材和流畅自然的语言为血肉,有机构成了一篇富有灵性的佳作。边缘与中心看似是一组对立的概念,作者看到了二者的相对性,这是立论的理论前提。作者不仅提出了这个前提,而且以庄子的《秋水》为例进行了论证,使文章逻辑更为严密和有说服力。接着论述做一个清醒的边缘人的意义,在于诗意地栖居。不仅如此,身处边缘还可成为拓荒者,进而使边缘成为中心。最后号召不妨做一个边缘人。结构完整,逻辑严密。

(编辑: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