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勿囿于物”导写
作者: 刘京平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你使用计算器后,你的计算能力变得越来越弱;当你使用导航工具后,你变得越来越不识路。而相反,你尝试自己计算、自己识路后,会发现相应的能力越来越强。
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普遍存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写作指导
材料说的是“用进废退”现象,使用工具,则使得人的某项对应能力减弱。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人类的进化是从使用工具去劳作开始的,工具的使用伴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使用工具会提升或拓展人的能力。
积极利用人类科技与文明的发展成果,能提高我们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创造美好生活的本领。如果凡事都不借助任何工具,一味蛮干,既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影响社会进步。正确的做法是,要用,当用,巧用。但使用工具,应该以不伤害自身、不弱化自身为前提。
除此以外,还可以换个独特的角度进行立意:懒惰催生新发明。当小狗从外面回来,浑身脏兮兮,有多少人曾经幻想过要把它扔进洗衣机?但我们多半是笑笑而已。而法国人却没有止于幻想,真的发明了一种自动洗狗机。
拓展开来,我们还能发现:不愿意忍受一遍遍起身去调电视机的麻烦,便发明了遥控器;不愿意忍受洗衣服的麻烦,便发明了洗衣机;不愿意忍受用脚丈量地球的麻烦,便发明了交通工具;不愿意忍受爬高楼的麻烦,便发明了电梯——世界如此精彩,都是懒惰所赐!
例文
不囿于物,不困于己
一考生
当世界上第一台计算器发明后,人们开始逐渐放纵自己的计算能力;当导航问世之后,路痴也变得越来越多。但当我们舍弃计算器、减少用导航后,计算能力和识路能力便越来越强。
难道计算、识路能力减弱,是科技进步的错吗?
当然不是。
诚然,科技的发展确实取代了一部分人类的能力,但人类能力的退化背后,却不能完全归咎于科技。人们依赖于科技而致使自身能力退化的最主要驱动力,应当是向适性作祟。当人们拥有了比动用自己的能力更省时省力的工具后,就会不由自主地不断使用它,这是成本效益考量催生的结果。所以,即使眼前不是计算机,不是导航,不是现代科技,曾经作为原始人的我们,也还是拾起了石器。
我们必须承认,科技创造的初衷是解放双手、解放生产力,辅助人类的生产生活。至于出现了这样的结果——打消了劳动积极性,取代了生活中人的要素,事实上与科技这个被利用的工具并无必然关联。但问题确实已经存在,人们不断解构自己与能力间原本密切的关系,而又不见其建构更高一层的联系,这势必会导致着人类能力“瘫痪”,科技被异化的人们施予污名,最终双方互惠互利的历史止步于人类的惰性和顺从。
因此,我认为,我们不应否定科技进步带来的积极推动,但也不应忽视由于过度依赖科技而造成的能力退化。
正确的态度是,应当利用科技提高能力,建构能力发展科技,使“科技阴谋论”变成虚谈,使人类占据科技的支配地位。计算器不仅可以用来进行一次计算,它是人的验算工具;导航不只是向导,也可以成为识路失败后的补救。而当每一次计算结果都与正确答案无异,每一条道路你都熟记于心时,计算器和导航才真正成为了用以提升效率的工具,而非剥削能力的“恶霸”。
不止对科技如此,对于所有工具都应是这样。只有当自己的能力足以与工具并驾齐趋时,人类才有了绝对的掌控权和发展权。人类的进步有时是需要逼一逼的,但真到了夺走计算器和导航后才尝试自己计算、识路,那是否显得有些仓促与勉强呢?
与其以外物为理由遏制自身提升,不如借助外物主动发展;与其被外物支配,不如做外物的主人;与其被人类懒惰的劣根性打败,不如助长自身能力的卓越。
勿囿于物,勿困于己。
评点:从概述两种对比鲜明的怪现象开篇,自然激发读者好奇:这是为什么呢?旋即引出批判的靶子:不是科技进步的错。接着以退步假设的方式,剖析导致反常现象的罪魁祸首:向适性作祟。继而分析向适性的危害:双输。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的解决之道,并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将论题由科技拓展到工具。最后用一组排比句引出结论:勿囿于物,勿困于己。既紧扣论点,又呼应标题,结构完整,主题鲜明。
(编辑:王冠婷)